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易地产业扶贫的“威宁实践”

  威宁自治县创新精准脱贫打法,统筹县城周边土地和边远乡镇贫困劳动力“两个资源”,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蔬菜基地30000亩,带动5000户20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文小艺来自偏远乡镇猴场镇葡萄村,到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打工一个多月,已收入三千余元。

  10月18日清晨,薄雾笼罩的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蔬菜基地,上百名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务工群众一字型排开,动作娴熟地拔萝卜、去叶、装车……场面甚是壮观。

  “每天有80元务工费,包吃包住。上个月有26个班,政府还奖励20元一天,真是越做越来劲!”来自芦山镇元林村的贫困户陈永昌话语中充满了幸福感,“这里不但有收入,还学到了技术。”

  “要想钱袋子有钱,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和好政策。”陈永昌心里清楚,这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源头来自省里的政策。威宁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易地产业扶贫”的创新理念,6月启动实施易地产业扶贫项目,在县城周边打造高质量、标准化蔬菜基地,吸纳边远乡镇贫困群众务工增收。短短4个多月,成效显著。县城周边乡镇(街道)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已达到3万亩,产品远销东南亚、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等地,带动边远乡镇50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

  统筹“两种资源”,探索边远乡镇的脱贫之路

  “威纳赫,去不得”,曾是这方偏远的黔西北大地的沉痛记忆。作为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底,威宁还有2.62万户9.6万人未脱贫。

  “这部分贫困户大多居住在边远乡镇,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就地脱贫难度大,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说。

  海拉镇火箭村爱联组有70多户人家,距离县城118公里,尽管道路已经改造升级,到达县城还是要花两个半小时。全组800多亩耕地全部“挂”在山腰上,不适宜果树和蔬菜种植。村支部书记廖关成说:“当地活路不好找,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云南通海帮人家种蔬菜的就有280人。”

  如何破解边远乡镇脱贫难题?2019年5月,省委主要领导在威宁调研时,提出“易地产业扶贫”的理念和新思路,创新精准脱贫打法,活用“八要素”,组织边远乡镇贫困劳动力到县城周边及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开展易地产业扶贫,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一条威宁特色的贵州精准扶贫新路。

  聚焦“两个变量”,边远乡镇脱贫数量和质量效应初显

  紧扣一年半脱贫实际,今年6月,在统筹县城周边土地资源和边远乡镇贫困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威宁选定“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蔬菜产业为主导,探索谋划在县城及草海周边8个乡镇(街道)落实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3万亩,吸纳5000户贫困劳动力在基地种植务工。

  为确保精准到位,由县扶贫办牵头,县人社局配合,各乡镇(街道)成立劳务工作专班,组织这部分群众到基地务工,并专门派出一名干部进行管理服务,务工群众集中居住统一劳动,包吃包住80元一天,每月做满22天每天奖励20元。

  五里岗街道在易地产业中组建党支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锋说,务工高峰期一天有2000多人,庞大的队伍主要来自偏远的海拉镇、麻乍镇等。

  龙场镇是毕节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土地破碎,尚有贫困人口4000多人。“自8月以来,输送到基地的贫困群众已有310人,有效弥补了当地产业薄弱、增收效果不明显的不足。”镇党委书记禄国旭说。

  记者在久兴合作社五里岗寒洞村豌豆尖基地遇到了来自龙场镇干河村贫困户王粉兰,7月刚过来时,她每天只能摘豌豆尖90来斤,经过技术培训和锻炼后,现在每天能够采摘280多斤,每天收入200元以上。豌豆尖基地务工收入采取的是日工资与计件工资相结合的方法,为了多摘多赚,王粉兰时常采摘到凌晨。有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也被激发出来,如今,肯吃苦、积极上进、勤劳致富的多了。

  目前,全县建设县城周边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3万亩。“建设这些基地,既破解了边远乡镇贫困群众脱贫难题,又推动了易地扶贫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成为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威宁蔬菜专班高级农艺师祖贵东说。

  按照“六有”标准,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和全产业链条

  清洗、分拣、打冷、装箱、发车……10月19日,记者走进威宁冷链物流中心,各环节有条不紊。“中心目前有14座冷库,每天打冷蔬菜1000吨左右,有效保障基地产品的外销。”威宁自治县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监代海燕说。

  刚刚建成的威宁蔬菜育苗中心,是与江楠集团等企业合作打造,总面积3万平方米,已经投入使用,将覆盖威宁县和周边地区的蔬菜种苗需求。

  “围绕县城周边3万亩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威宁蔬菜产业前端育苗、蔬菜种植、冷藏冷链和流通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正在逐步形成,泡沫纸箱、制冰厂等配套生产也已跟上,完整的蔬菜生产链条已经初步形成。”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永宽满脸的自豪。

  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布局,威宁易地产业蔬菜基地一启动实施,就直接按照有配套的喷滴灌溉设施和排水系统、有完善的交通道路设施、有完善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有适合机械化种植的平台、有一只成熟的技术管理队伍、有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六有”标准,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蔬菜基地。

  技术培训是关键。威宁专门组建了易地蔬菜产业基地技术服务团队,并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蔬菜科技二传手。从海拉镇黑多村来的退伍老兵浦少兵,因勤恳善学,很快在蔬菜基地当上了小组长。

  产销对接,是我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一环。为把蔬菜卖好,威宁与省蔬菜集团合作,共同把威宁打造成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和省内校农对接的蔬菜调配重要基地。目前,省蔬菜集团正在积极对接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高校,启动校农对接、产销扶贫“123”模式,助力威宁蔬菜产业易地扶贫基地蔬菜产品的销售工作。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政府平台公司)牵头,分别在广州、虎门、成都、重庆、长沙、厦门等地开设威宁蔬菜专售档口。同时,积极组织开心农业、金丰公社、同心弘盛等17家经营主体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销售基地产品,硕果累累。

  “这是我们今年收的第三批萝卜,前两批已经卖了五千吨。一亩地产6吨左右,效益比较稳定。”在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蔬菜基地,贵州金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亚军说,威宁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萝卜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主要销往重庆、江苏等地。

  8月,首批500吨“三白”成功销往东南亚等地;9月,首批6.5吨蔬菜送进了贵州师范大学的食堂;与北京黔财富(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9.6万吨“三白”蔬菜订单……今年以来,威宁“三白”迅速走俏市场。截至目前,威宁分别在广州、虎门、成都、重庆、长沙、厦门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开设威宁蔬菜专售档口21个。其中,广州市场2个,长沙市场3个,贵阳市场6个,每个档口每天可销售50吨以上。

  选强“两个主体”,对外引进、对内培育的态势初显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对外引进和对内培育,两个都很重要。

  为带动边远乡镇贫困人口脱贫,威宁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由县农投公司牵头,与开心农业、同心弘盛公司、金丰公社、八一合作社等长期从事蔬菜种植销售的10余家经营主体合作,共同打造全链条蔬菜产业。

  同时,还引进了掌上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等优强龙头企业6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易地产业扶贫基地蔬菜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八一合作社负责人江燕是威宁哲觉镇人,常年在缅甸、云南种菜,去年刚回来在草海镇中海村建设了西兰花基地。江燕说:“以前家里没有搞产业,只能到外地去种蔬菜,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当然愿意回家乡来发展。”

  开心农业是一家来自广州的企业。“威宁是全国153个夏秋蔬菜基地县之一,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得天独厚,品质好且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加上错季上市,潜力巨大。”公司总经理邹振兴说,公司现有“三白”基地2万亩,从基地生产到冷链物流中心分拣、包装,再到装箱发货,是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条。现正加工白萝卜干,实现农产品初级加工产业化。

  在本土扎根3年的贵州新一佳公司董事长蔡芬告诉记者,一开始就发展了3000多个大棚种蔬菜。今年7月以来,已发展“三白”基地2650亩。公司负责基地种植、管理,县农投公司负责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和地租等,收成后统一回收销售。

  记者来到观风海镇,看到连片蔬菜大棚里农民正忙碌着插苗。据介绍,这片大棚是由从云南引回来的6户蔬菜种植大户承包的。威宁有2-3万人在云南种菜,引回来就是一支有力的队伍。这6户是回来的第一批,租种了760个大棚种植叶菜。县政协副主席李正超告诉记者,“我们发展产业的条件好了,回来的人会越来越多。目前已有22户种植大户回到威宁种菜,不仅贡献了威宁发展蔬菜的多股力量,还打破了威宁不能种植叶菜的固化思维,打开了威宁大棚种植叶菜的局面。”

  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中受益。代海燕介绍,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所获利润由县农投公司和经营主体及贫困户按比例分成。在确保收回生产投入的前提下,基地纯利润按照4:6比例分成,经营主体占40%,县农投公司占60%,其中55%由县农投公司分配给未脱贫的贫困户,3%作为农投公司管理费用,2%分配给基地所在村集体。

  希望的田野,真抓实干书写威宁实践

  说一尺不如干一寸,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再美好的蓝图关键都是要干起来。

  “易地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几个月以来,感触最大的就是要先干起来,边干边完善政策,边干边转变观念”。威宁自治县县委副书记王荣猛表示,5月易地产业扶贫刚启动时,县乡干部、经营主体积极性不高,提出的问题困难却不少,现在大家都是越干越有方向,越干越有思路,越干越有劲头,越干越有信心。

  双龙镇位于县城周边,土地条件好,产业发展也有基础,在基地建设初期担心蔬菜销售不出去会给群众造成损失,只敢发展800亩蔬菜基地。实施4个月来,基地建起来了,蔬菜种出来卖出去了,产业扶贫的效果显现出来。镇党委书记冶伟苍告诉记者,“大家都看到了希望,现在是主动要扩大种植规模,全面推进蔬菜种植。”目前,全镇已经完成种植1.5万亩。

  金丰公社已经在县城周边的核心基地种植了2000多亩,固定务工300人,高峰期可以达到460人。负责人李柯告诉记者,5月通知要搞易地产业扶贫项目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贫困劳动力不好组织、不好管理。现在干了几个月,这些担心看来是多余的。来基地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适应很快,经过反复培训,现在要请假都会提前告知。

  威宁自治县易地产业扶贫试点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蔬菜基地,是全省最先形成的蔬菜全产业链条,也是全国易地产业扶贫的成功作品。毕节市委常委、县委书记肖发君说:“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易地产业扶贫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全县上下要紧扣‘八要素’,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不断统一思想认识、统一产业选择、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对接市场、统一利益分配,加快威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