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鸟笼西施”现身民博会,非遗风情“笼”重出场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王培


微信图片_20191026173655.png


  10月25日,2019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简称“民博会”)启幕,人来人往,却也“打扰”不了现场手工艺人们手头的“忙活”!



  在“民博会”文创及非遗作品展区,一位身着苗族服饰、头梳苗族发髻、手里编着鸟笼的手工艺人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走上前仔细端详,这位年轻、端庄的苗族女子正在细致编制鸟笼。而这苗族女子就是被称为“鸟笼西施”的王秋。


  “我们这是‘卡拉鸟笼’,传承技艺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王秋向记者介绍到。



  “卡拉”……OK?此“卡拉”,非彼“卡拉”。


  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有一片明净、古朴且具诗意的天地—丹寨县,被很多人称作“云上丹寨”,“卡拉”就是坐落于这里的一个村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卡拉村古老、悠久的手工编织鸟笼工艺精湛,因而获称“鸟笼编织艺术之乡”,“卡拉鸟笼”也因此得名,其“鸟笼制作技艺”也被列入了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扁担肩挑鸟笼,走在乡间小路;图腾随处可见,鸟笼不可或缺。这正是丹寨卡拉独特的“鸟笼风情”。悬挂的鸟笼精品、别致的非遗工艺、时尚的文创气息,吸引了“民博会”现场不少观展市民驻足拍照、询问。



  “我们本次带来参展民博会的品类除了传统鸟笼,还有旋转鸟笼书架、鸟笼工艺灯具等衍生产品。”王秋告诉记者,旋转鸟笼书架是独家研发的非遗文创新品,目前市面上还未有售卖。


  延伸阅读:


  卡拉鸟笼文化:贵州省境内大部分养的是画眉,由于山林密布,因此捕鸟、养鸟、斗鸟也就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民间活动。如今随保护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村民们不再狩猎和捕鸟,但养鸟和斗鸟仍然广泛存在与民间。当圈养的鸟儿年老之后,苗寨的村民会将它们放归山林,让他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寻找后的归宿。在日常生活里,鸟的图案在丹寨随处可见,在苗族文化里,至今仍然保存着对玄鸟的图腾崇拜。因为爱鸟的缘故,鸟笼子也就成了当地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并且,鸟笼子有着聚财的寓意,所以,无论在丹寨县城还是大山里的村寨,都能看到房前屋后挂着鸟笼。



  鸟笼制作技艺,以竹为原料,经10余道工序,集编制、雕刻、蜡染、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制作而成的工艺精巧、形状多样、品种繁多、规格各异的鸟笼精品。(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