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 】打造农村产业革命示范田

——贵阳市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何欣


  时值深秋,花溪区黔陶坝区的老百姓忙着种植下一季香葱;清镇市的芦荻哨坝区里,技术人员为冬季茶园管护做准备;红枫湖畔的大冲坝区里,每天都有新鲜蔬菜运往贵阳各大市场......


  当下,贵阳市正明晰发展定位,强化龙头带动,加强土地流转,保障要素投入,深入落实产业革命“八要素”,扎实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按照计划,2019年贵阳市创建坝区42个,其中拟创建省级样板坝区10个,面积3.23万亩,占创建坝区总面积的50%。贵阳市将500亩以上坝区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2019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1.19万亩,其中涉及500亩以上坝区农田治理总面积7.41万亩。项目实施后,预计新增坝区机耕面积4.63万亩、灌溉达标面积2.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0.94万亩。


  围绕主导产业 调整坝区产业结构


  坝区建设怎么样,关键看产业强不强。贵阳市选择适合本地发展、见效快、效益高的蔬菜、食用菌等作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调整坝区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由六个市领导组建六个专班,主攻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奶瓶子“五子登科”提质增效,重点发展蔬菜(辣椒)、食用菌、生态家禽、生猪为主的“菜篮子”,猕猴桃、桃、李、刺梨等精品水果为主的“果盘子”,高品质绿茶为主的“茶园子”,石斛、白芨、黄精等中药材为主的“药坝子”以及牛奶为主的“奶瓶子”。


911.jpg

花溪区黔陶坝区里发展香葱产业 徐其飞 摄

  截至目前,贵阳市坝区完成高效经济作物种植13.37万亩,其中蔬菜种植7.41万亩(次),中药材种植0.29万亩,果树、茶叶及绿化苗木种植3.14万亩,食用菌种植0.04万亩,优质粮油2.02万亩,稻、鱼综合种养0.32万亩。


  同时,贵阳市还大力发展采摘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将17个蔬菜产业坝区纳入乡村旅游线路,切实发挥现代高效山地特色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全面提升坝区综合效益。


  下一步,贵阳市将继续以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规模发展的载体和平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采取立体化栽培、精准灌溉等技术,把500亩以上坝区打造成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优化“一坝一策”方案,对坝区进行逐个研究,完善产业选择、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要素支撑;以玉米调减为重要抓手,精准选择坝区产业,谋划好今冬明春的种植品种,注重长效与短效结合,按照“建立一个领衔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工作专班”的工作机制领衔产业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夯实组织保障 强化利益联结


  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贵阳市在建设坝区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农户以土地流转或入股的方式,由龙头企业代建基地,基地建成后农户可选择自行管理或企业托管,农户按照保底分红和收益分红的“三变”模式保障收益。


922.jpg

红枫湖畔的芦荻哨坝区发展茶产业

  同时创新“国有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贵阳市农业农垦集团建设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项目,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组织、统一营销,全面提升坝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坝区建设一线,贵阳市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统一流转(入股)土地,并组织好种植、管理、销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目前,贵阳市42个坝区农产品商品率达70%,品牌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坝区面积的64%,坝区中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6家,完成土地流转面积5.26万亩,占坝区面积的59.3%;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4.7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0.29万人)。


  接下来贵阳市还将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向坝区发展和集聚,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坝区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聚合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聚焦产销对接 强化市场拓展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今年8月19日,贵阳市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以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明确实施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攻坚行动,助推全省农产品“黔货出山”——


933.JPG

修文县的坝区发展猕猴桃种植


  发挥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等一级批发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大超市销售终端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建立直供直销的流通体系;


  发挥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和已建成的154个惠民生鲜超市等公益性平台“菜篮子”保供稳价作用,确保主要农产品售价低于周边省会城市,发挥公益性流通体系主体作用;


  在已建成中央厨房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社区,开展中央厨房集配服务,努力提升集团化配送服务能力;


  搭上贵州蔬菜集团外销大船,不断拓展销售渠道,组织本地蔬菜重点企业、合作社与贵州蔬菜集团恰谈,通过订单等市场手段,推动规模化生产,强化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


  围绕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贵阳市还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强化坝区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以销定产。用好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等一级批发市场、惠民生鲜超市、社区智慧微菜场等终端市场,借助各类电商平台延伸销售网络,加强农批、农超、农校、农医、农企等对接;积极开拓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外大市场,逐步形成销售网络延伸全国的特色农产品产销体系。


  访贵阳市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用好坝区资源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贵阳市山地多平地少,土地破碎分散,可规模利用地块有限,农业产业基础较为薄弱,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地形坡度小、相对集中连片,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抓手。省委、省政府决定把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作为主战场,是要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广大群众更多受益、更快脱贫致富。


  当前,我们按照坝区面积清、边界清、产业清、主体清、设施清等“五清”要求,聚焦存在的“发展定位不明晰、龙头企业带动不充分、土地流转率不高、投入要素保障乏力”等问题扎实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马上就要入冬,我们正以玉米调减为重要抓手,精准选择坝区产业,谋划好今冬明春的种植品种,注重长效与短效结合,按照“建立一个领衔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工作专班”的工作机制领衔产业推进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资金投入上,我们正完善农业农村资金投入机制,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多元化投入坝区建设。通过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坝区。以42个创建坝区为载体,实施一批SPV农银企产业共同体项目。


  针对创建样板坝区和达标坝四大类八个指标中我市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强化补短板强弱项。坚持以土地流转作为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基础,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率;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向坝区发展和集聚,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坝区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聚合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


  为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我们还在坝区推广“六大分红模式”,即:“对集体土地所有权,采取固定分红模式;对土地承包权,实行保底分红,并建立分红增长机制;对土地经营权,实行阶梯分红;农户提供劳务服务,实行务工分红;对基地涉及村贫困农户,实行帮扶分红;反租倒包,劳务承包等利益分配方式”的六大分红模式,确保农民稳定获得收益。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