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春晖行动十五周年·人物|张诚:甜不过家乡水,亲不过故乡人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许邵庭 见习记者 盛道利

 

  人物名片:


  张诚:1974年生,汉族,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人,1993年毕业于贵阳城乡建筑学校。贵州龙山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贵州鸿申建材有限公司投资控股人、“陈薯”品牌创始人,铜仁市优秀春晖使者、2018年“最美思南人”。


张诚2.jpg


  “甜不过家乡水,亲不过故乡人。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将来我还要埋在这里,家乡永远是我最深的牵挂。”


  成长于贵州大山,张诚深知走出去有多难。80年代末离开家乡到贵阳读书,90年代初开始创业做混凝土,一做就是20多年,谈吐优雅、事业有成,让人很难想象他艰苦的成长环境。


  2013年,当得知同乡的杨军因家庭贫困难险些辍学时,张诚果断资助了他1.8万元,让这位濒临辍学的学子得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受到春晖理念的影响,这件事成为我加入春晖行动的重要契机。出于对山里孩子的特殊情怀,我越来越关注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张诚感慨道。


  “山里的孩子读书困难啊。”据周寨村村支书王勇回忆,读小学时每天要走8公里到学校,读初中要走16公里才能到文家店中学,走路和在路上滞留的时间比读书的时间还多。


  “感觉那些年都快把这一辈子要走的路都走完了。”张诚向记者打趣,“人到中年,却越发怀念当年脚下的路、同行的人。”


  人们常说“甜不过家乡水,亲不过故乡人”。春晖行动的宗旨就是要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这与张诚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


张诚捐助奖学金.jpg

 

  从2012年开始,张诚捐赠给三道水乡的教育资金越来越多,他给记者列了一笔笔幸福账单:


  2012年,出资2.5万元帮三道水乡的老师和同学们购置服装庆祝建党节活动;


  2014年,出资50万修善新民小学教学楼、新建校门以及围墙;出资8万元粉刷三道水幼儿园外墙、美化园基础设施;


  2015年,出资30万元完善三道水小学绿化工程;


  2017年,出资50万元改建三道水中学运动场、修建文化舞台;


  “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了,怎样能够激励学生们更加认真学习考上好学校呢?”这是三道水乡党政领导和教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那就干脆成立一个奖学金吧,考上好学校的学生有多少奖励多少。”张诚回复的干脆利落。


  就这样,“张诚奖学金”应运而生。2017年奖励8.7万元、2018年奖励2.9万元、2019年奖励11.3万元。


  从2011年起,张诚每年还给周寨村三个村民组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800元,70岁以上的发2000元,80岁以上的发3000元,这一善举一直持续到2017年。2018年,范围扩大到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发500元。


  老人田井华仍记得第一次接红包的场景。“不敢相信啊,哪里会有人给我们送钱,张诚是真的好。”


  “我从幼时就被老一辈善待,现在该我做出点回报了。”张诚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面对渐渐老去的左邻右舍,逢时过节都会给他们送去红包、衣物、礼品。


  村民王永国告诉记者,2014年家里遭遇火灾,张诚得知后立马赶回来慰问,带头捐款捐物,比自己家的事还要操心。


  “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将来我还要埋在这里,家乡永远是我最深的牵挂。”张诚指了指身后的大山。


  “成功哪里有什么捷径,只不过是多吃点苦、多受点累、多担点风险。这个年纪开始二次创业,纯粹就是玩命儿。”


  采访当天,张诚刚从车间回到办公室,风尘仆仆,还没来得及换衣服。


  “‘陈薯’走上正规了吧?”


  “还算不错,但投资那么大,可不敢掉以轻心啊。”


  “陈薯”,是张诚创立的红薯品牌,产品包括红薯粉丝、粉条、粉饼和面粉等。2017年,他辗转多地考察项目,决定回乡带领全村人种植红薯。


  没等记者开口,张诚就开门见山地表明了回乡的初衷。


  当时村里有个加工厂,他不忍看其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便收购了该加工厂,改建为“陈薯”加工厂。


  “春晖行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现在能够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件挺令人骄傲的事情。”张诚说。


  据团思南县委书记王娅介绍,原来的加工厂以厂房入股,每年分红8万元,用于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村民们还能在加工厂上班,此举帮助了许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张诚告诉记者,新建的加工厂包括厂房、机器、土地等在内共投入5000多万元,没有任何贷款。种植的红薯也经过多次检测、筛选才最终定下来目前这个产量高、效益好的品种。


  “在不确定有什么样收益的情况下,我们是非常反对干这件事的,太让人担惊受怕了,有时候夜里都睡不着觉。”张诚父亲陈天月说。


  出于对产品和工艺的自信,张诚的“陈薯”自投产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销售,一度供不应求。


  张诚很坦率,直言自己并没有想到会见效这么快。“我是把它当做今后二十年、三十年的事业来做,并非图短期效益。”


  由于种植红薯效益好、有保障,三道水乡今年把红薯产业作为全乡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大力宣传、发动全乡老百姓参与到红薯的种植中。


  “我去年种了50亩,赚了30多万元,今年通过流转土地扩大到150亩,让全村的荒地都种上红薯,让在家的老百姓也能就近务工,我们村脱贫更有信心了。”永兴村党支部书记袁胜照尝到了甜头。


农民喜迎红薯丰收.jpg

农民喜迎红薯丰收


  思南县看到了红薯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也特意编制了全县产业发展方案,大力发展红薯产业,拟在全县三道水、兴隆、天桥、瓮溪等13个乡镇(街道)种植2万亩,涉及10373户37667人,其中贫困户9740人。


农民收获红薯.jpg

农民收获红薯

  

  饺子浮起来,就表示煮好了。但绝大多数事情都没有这么简单,创业依旧是九死一生,尤其是在穷乡僻壤的乡村。幸运的是,张诚做成了,还带领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现在,张诚每天依旧要早早的起床,查看订单、报表、生产流水线,闲下来的时候很少,甚至都已经很少回贵阳了。即是回去,也是当天去、第二天回,丝毫不敢过多逗留。


  “还怀念在贵阳的生活吗?那些朋友怎么办?”


  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眼前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眼眶湿润了。


  他顿了顿,“没办法,这个年纪再创业就是玩命,我要对得起这些信任我种红薯的父老乡亲们。”


  今年,张诚计划用6000万资金收购当地和其他县的红薯,尽管资金还没有全部筹集好,但他却“一意孤行”坚持按当初承诺的价格收购红薯。


  “你的脑子坏了哦?”张诚从很多朋友那里听到了这句话,随后便是朋友们没有利息的借款,200万、300万也不在少数。


  10月7号,又到了张诚开始大规模收购红薯的日子,一车车红薯从四面八方运输到这个刚通水泥路不久的小山村,堆满了厂房的各个角落,工厂里的机器也将从开机12小时增加到24小时。


  张诚在心里期待着,思南县的农户们也在心里期待着……


  对话张诚


  问: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张诚: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过大,计划明年将收购近十万吨的红薯,需要上亿的流动资金,这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问:还可以继续为三道水乡做点什么?


  张诚:目前主要照顾是好老人和孩子,计划在五年内建立一个养老院,供老人们免费吃住,“张诚奖学金”也会尽自己所能一直做下去。


  问:做新型职业农民快三年了,有什么别样感受?


  张诚:虽然这里偏僻、交通不便,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与便捷,但生活很充实、愉快,可能我有一种宿命感,最终是要回到故乡的怀抱,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心里也更踏实。


  问:孩子会怎么看待这个“不着家”的爸爸?


  张诚:大儿子读高中、小儿子读小学,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支持我做现在的事业,一有时间都会从贵阳回来陪我,他们也很喜欢这里没有网络、游戏的农村生活,会帮我干农活,我认为我的教育是挺成功的。


  问:如何评价自己?


  张诚:套用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人。(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