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减贫奇迹】织牢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网”,绘就贵州幸福画卷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


  10月17日是中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深入推进“四场硬仗”,实施“四个聚焦”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贫困。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人数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省级样板”,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两个“全覆盖”;


  率先在全国全面建成上接国家优质医疗资源又覆盖省、市、县、乡的远程医疗体系;


  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


  在贵州,一场聚力攻坚脱贫突出问题的集中歼灭战正在打响。


  教育有保障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贵州省坚持以教育脱贫攻坚统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以深入实施教育脱贫攻坚“1+N”计划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在贵州省形成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015年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以来,累计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69.35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53.02亿元;教育资金和项目持续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倾斜,实现贵州省所有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满足学生在校寄宿生活需求;提前两年实现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实现贵州省88个县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累计在安置点所在区域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333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学位12万余个,努力保障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招聘2.58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培训农村教师70万人次。


  这一系列教育项目的实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接受优质教育,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医疗有保障 护航百姓健康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更是重大民生问题。贵州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贫困地区和卫生健康服务薄弱环节,加大政策供给和支持力度,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每个贫困县建好1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院),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贫困县公立医院达到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每个乡镇建成1所政府办卫生院,今年底全面完成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全科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解决贫困人口有医生看病的问题;加强“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机制建设,开展县乡一体服务,加强乡村一体联动管理,切实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应治尽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免费救治大病病种扩大到25种,截至今7月累计救治大病患者3.77万名、共补偿10.24亿元,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数95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554.84万人。


  据统计,2015年6月以来共帮助贵州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51.88万人实现脱贫,健康扶贫工作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从6.83%提高到13.73%。


  住房有保障 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国家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贵州积极探索实践,率先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对象认定标准,率先出台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提前谋划,确保住房安全。2017年,贵州省率先谋划实施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18年底,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目标任务的90.8%。


  结合实际,整治透风漏雨。在住房安全的基础上,开展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全覆盖排查的30.6万户整治任务已竣工29.59万户,计划今年全面完成剩余任务。


  完善功能,同步配套三改。对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同步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新增的“三改”需求投入,由省级财政全额补助。


  聚焦质量,整治人畜混居。梳理7.12万户的整治到户台账,实施分类整治分步推进,计划于今年底全面消除农村人畜混居现象。


  聚焦精准,确保不漏一户。全面启动贵州省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整县验收,确保该项工作精准不漏户。


  据统计,贵州省已累计实施约3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实现了约1200万农村群众的安居梦。


  人人有书念,不因贫穷而失学;村村有乡医,不因贫穷而忌医;家家有房住,百姓安居乐业……


  贵州人的日子越过越甜,老百姓的百姓的幸福感日益增强。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