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国好人”杨德富:38载杵拐坚守三尺讲台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大炜


  “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杨德富一生的执着与追求。


  9月刚刚发布的“中国好人榜”,他获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杨德富说,当老师的这几十年,没有感觉过“职业倦怠”,如果还有下辈子,要继续当教师。


  杵着拐杖的杨德富,艰难地挪动着身躯,从他的话语里,听得出,他很欣慰,也很自豪。


QQ图片20191011114735.jpg

杨德富正在给学生辅导作业


  今年是杨德富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补陇小学任教的第38年。


  1981年7月,杨德富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乐平镇补陇小学任教。本以为人生的抱负正渐渐达成,却不料意外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1996年6月23日,杨德富在家访途中不幸摔伤了第四胸椎,造成高位截瘫,落下了终身残疾。


  按照政策,时年35岁的杨德富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但他放不下。


  从1997年起,杨德富以校为家,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杵着双拐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用爱心诠释着新时代最美教师的风采。


  补陇小学座落在苍翠欲滴的凤凰岭的半山腰上,依山而建,典雅别致,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如果不是亲耳所闻,谁也不会相信一个高位截瘫的老教师一生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


  “补陇小学就是我的家,我的生命早已经融入了补陇小学,尽管有时感觉有些寂寞。”杨德富喜欢读书,“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道理他明白。


  尤其是近些年,许多边远山区的学校已经留不住家乡的学子,留下来的学生多属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教育,成了名副其实的“自由人”。


  杨德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他一边教授知识,一边让他们与远在他乡的父母通话,排遣他们的思亲之苦,杨德富的真心付出,打动了家长,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他成了孩子们心中最信赖的人。


  “杨老师很好,比我们的父母亲还要关心我们。”二年级同学严学琴声音有些哽咽。


QQ图片20191011114747.jpg


  杨德富坚信,陪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陪伴并不是要代替他们完成什么任务,而是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他们的身边,是他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杨德富说,“刚摔伤的那一年,我很焦虑,更多的则是惶恐,因为知识更新较快,担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足,影响孩子们的未来……于是,我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为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他每学期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上有的放矢,课后因材施教。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尽管自己很累很辛苦,但他相信孩子们会受益终生。


  杨德富常用“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须有一桶水”的道理来勉励自己。


  任教几十年来,他从不放松对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改革等方面书籍的学习,2014年5月,杨德富撰写的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技巧简析》在《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上发表,反响强烈。


  38年岁月蹉跎,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杨德富始终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在大山里,把自己的愿望和抱负倾注在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甘之如怡,无怨无悔。


  校长张厚兴说,“只要是学校安排的工作,杨老师事无巨细,从不拈轻怕重,推诿扯皮,他是我们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谁都明白,教师是实实在在的良心工作,平凡而伟大,艰辛而光荣。杨德富因为儿时的梦想,在如愿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扎根在边远的山村,在高位截瘫后依旧杵着双拐传道授业,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