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把美好蓝图绘到心上把幸福生活铺在眼前

——黔西南州建立完善“五个体系”为新市民筑牢幸福基础

微信图片编辑_20191009075634.jpg


  开栏的话


  从2016年起,贵州用三年的时间搬迁188万人,是全国移民搬迁人数最多的省,创造了世界减贫历史上的贵州奇迹。为充分展示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巨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宝贵经验,从今日起,贵州日报重点开设“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专栏,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主题宣传的重中之重,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系统深入宣传,讲好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好故事,凝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有效助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新市民杨永奎的小超市生意火爆,每天2000多元的毛收入,让他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团聚、每天傍晚与小镇新市民以及游客的篝火狂欢,也为新生活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色彩。“照这样走下去,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杨永奎的话语,代表了黔西南州33.85万已搬迁入住新市民的共同心声。这33.85万新市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信心,则源于黔西南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上的用心着笔:加快建立完善“五个体系”,在不断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中配套制定和完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发展、就业创业、卫生健康、资源权益、政策措施、兜底保障、社会治理、政策宣传、智慧金州服务、社区党建”等13项推进措施,构建了内容丰富、可行性强、保障性好的“1+13”政策体系。


  公共基本服务到位,乐享便利。从晴隆县三宝乡干塘村搬到阿妹戚托小镇后,杨永奎办理了新市民居住证。这张小卡片作用很大:可享受子女免试就近入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办理出入境证件等39项公共服务。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市民”两种身份,让搬迁群众乐享便利,黔西南州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下足了功夫:


  保障群众基本权益——做好户籍迁移和新市民居住证办理,在新居住区设置警务室,确保新市民办理户籍业务无障碍;完善公共教育服务——通过完善教育资源的分布及配套设施建设、师资力量调配等,灵活采取“四个一批”(即师随生走一批、考调一批、招聘一批、交流一批)的方式,多渠道补充新居住区教师,保证教育教学需要;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在新居住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室,按照1名医师、1名护士、1名公卫人员的标准,配备新居住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确保正常开展基本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服务——重点做好社会保障衔接、贫困人员应保尽保、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低保转城低保和临时救助及时解困等社会保障工作。如今,黔西南州各新居住区内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搬迁群众乐享生活便利。


  培训就业“吹糠见米”,增收有靠。通过探索实施“人社+教育+行业”全员就业培训模式,将人社以及行业部门的政策、资金等优势聚合起来,为新市民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同时积极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有组织劳务输出。目前已在搬迁安置新市民居住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36个,实施搬迁对象培训1039场(次)53240人(次),开展就业援助3065户7690人,累计实现就业11.15万人。


  同时抓好迁出、迁入两地产业配套,完成新居住区电商站点建设4个,发展食用菌种植2.33亿棒(万亩)、中药材58.02万亩、茶叶45.87万亩、薏苡42.88万亩、家禽出栏646.71万羽。


  文化服务内容丰富,生活舒心。通过在新居住区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兴办“新时代新市民讲习所”“感恩堂”等思想阵地,围绕思想、道德、法治、文化等四个方面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基层群众感恩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宣讲活动;围绕新市民搬迁前、搬迁后的生活变化、环境变化、房屋变化,收集图片制作宣传挂图和“感恩照”,激发新市民的感恩情怀;结合文明家庭创建和“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家庭”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共建和谐美好新家园”文明创建评选活动,评选命名“文明家庭”“最美公婆”“最美媳妇”等,营造人人崇善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全面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杜绝乱办酒席、铺张浪费等不文明行为。


  此外,黔西南州还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新居住区建设集农家书屋、文体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支持和培养新市民居住区文体活动骨干,引导群众自发组建山歌队、腰鼓队等文体活动队伍,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节庆活动,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社区治理安全高效,住得放心。合理设置基本管理单元及管理机构,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符合条件的新居住区设置街道办,在拥有100户至700户的新居住区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00户以下新居住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栋长;建立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机制,按照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同步建设“六个同步”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地社区组织体系;通过建强新市民居住区警务室,形成“综合治理网格化、巡逻防控动态化、矛盾调处实时化、信息采集标准化、重点人员管理精细化、宣传培训全员化、便民服务亲情化”的“七化”治理格局。


  党建引领强堡垒,民心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采取单独建、流动建、联合建等方式,40个新市民社区党组织实现全覆盖;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实施搬出地、搬入地、上级部门领导干部与新市民结亲等帮扶机制,助搬迁群众快发展;采取分类设岗、承诺践诺、积分管理等方式引导搬迁党员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创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党员领导干部、社区“两委”成员、楼栋长、党员已为新市民办理实事17298件。


  同时积极配强党员干部队伍,统筹新市民搬出县按比例划转教师、医疗卫生等事业编制到新居住区所属县市及义龙新区,重点用于新市民社区党工委、管委会及设置有新市民社区的乡镇(街道)。选配熟悉脱贫攻坚政策、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抓基层治理的领导干部担任党工委、管委会领导职务,多层次、多渠道选派、聘用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充实和加强新市民社区党工委、管委会干部队伍,比照村(居)常务干部数量,配齐配强党总支(党支部)和居委会干部,同时做好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选派工作。


  作为最先搬到阿妹戚托小镇的一批人,81岁的彝族老大爷甘兴成搬进新家后,党员干部们手把手地教他开门,使用各种家用电器、卫生间和清洁方法等,他很快适应了新家的生活,每天还能和老朋友们一起唱唱山歌、聊聊家常,生活惬意。他说:“党员干部随叫随到,不是亲人,胜过亲人。”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