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喜看壮丽70年 黔北钱仓展新颜丨黔北钱仓:特色产业鼓腰包

  前言:


  遵义是一个典型的卡斯特山区,农村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关系到贫困群众的脱贫大计,更关系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大计。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遵义有压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通过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3年大决战,让30户以上村民组全部通了硬化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极大便利。


  近年来,遵义市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八要素”,深入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基本形成了茶叶、竹、辣椒、花椒、中药材和生态畜禽等为主导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全市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33亿元,是1949年的394倍,“黔北粮仓”正在成为“黔北钱仓”,也收获了满意度爆棚的民心民愿。


  如今,“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成为遵义农民选择产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随着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提升贫困群众收入的各种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一个生态美、百姓富的遵义新农村正在茁壮成长。



  天麻


  【故事一】

  汇川区:林下天麻聚宝盆


  “天麻马上就要开始挖了,大家要做好采收工作,确定好开挖时间。”9月23日,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柏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村委会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种植户等聚集在一起,召开天麻采收调度会。


  柏杨村党支部副书记、遵义市汇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军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一个天麻丰收季,国庆节就要开始采收,采收前必须要把相关工作做好,相关人员各负其责,到时候才能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


  柏杨村地处大娄山腹地,山高林密,林间多以灌木林为主,是天麻生长的好地方。为了培植出上好的天麻,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柏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领着当地农户在娄山关的林下上开始对野生天麻进行仿生培植。



  村民们正在种植天麻


  2018年,柏杨村成立汇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与利群娄山天麻种植合作社成功合作并控股,建立了大娄山林下天麻种植核心示范区和大娄山林下天麻育种中心。


  吴小军告诉记者,大娄山林下天麻育种中心是天麻菌种研发生产、推广种植、产品回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基地。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向天麻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按市场价统一回收,保底收购,并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贫困户帮扶资金入股分红,引导村民参与林下天麻种植,拓宽群众增收来源。


  据悉,目前柏杨村种植天麻3万平方米,涉及农户50多户,有26户贫困户,今年预计产量10多万公斤,产值将超过300万元。



  天麻育种中心


  昔日的无人问津的林地成为了农户增收的聚宝盆。到目前为止,这样的天麻发展模式吸引了很多当地农户加入。据悉,已经实现累计就业人口200多人,务工收入70多万元。


  林下种植天麻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不仅能直接收获天麻来换取经济效益,还可助林下生态更加健康,推动环境良性循环的生态发展。真正实现“林下天麻,护了森林,富了百姓”。


  吴小军说,明年,公司还会继续扩张天麻种植规模,让更多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在家赚钱。此外,还将对天麻进行深加工,扩大销路,让更多当地农民种出增收的幸福“金疙瘩”。


  链接:截至目前,遵义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41.6万亩、产量19.2万吨、产值23.75亿元。中药材加工企业35家,其中初级加工(烘干)企业25家,制药企业10家,300亩以上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专业公司54户。


  【故事二】

  赤水市:金山银山竹满山


  8月11日一大早,万里碧空,赤水市天台镇铁炉匠村村民李跃平便驾着自家的越野车翻过天台山,到承包的竹林场运回自己养殖冷水鱼,在天台镇上销售。


  “这条路我走了快二十年了,以前步行要三个多小时,现在开车只要三十多分钟就能到。”沿着上山的路,李跃平讲述着自己承包林场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



  卖竹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


  2003年,李跃平和乡友合伙按每年2.6万元的价格承包了同兴国有林场林场近三千亩竹林。后来,因合伙人经常出现债务不清的情况,2005年的时候,李跃平决定自己承包850余亩单干。


  承包之初,山里没有电,就买来小型发电机自己发电,竹料可以卖给竹席加工厂,如何将竹料运出山是当时最迫切的问题。


  “为了修通这条路,翻过山就是家,我整整两个月没回去。”李跃平说,这产业条路整整修了三年,线路自己规划、勘探,路修通了,看着整车的竹子运了出去,李跃平内心无比喜悦。


  路通了,竹料销量变大,销售渠道也由原来的竹席加工厂逐渐向纸浆厂转移,但李跃平的竹料在运往纸浆厂之前,先运往切片厂。



  村民李跃平正在捕鱼


  “当时的切片厂很少,没有选择,经常因为结账的问题发生纠纷,萌生自己建切片厂的念头,从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很艰辛。”李跃平告诉记者,当时审批流程也很复杂,切片厂建成后整整半年后才投产。


  切片厂投产后,一年可消耗杂竹料3000多吨,除了承包林场的供应的1000多吨,还要向周边农户收购才能满足生产需求。


  “到现在已经切掉竹料2000多吨,有8万多元的纯利润,尽管今年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但马上进入旺季,切片厂今年可以实现10万元的利润。”李跃平说。


  今年除了切片厂,还有鱼塘。去年7月,李跃平又在承包的林地里发展起了几亩生态冷水鱼,每天运到天台镇销售。


  “一天能卖四五百斤,到现在为止已卖了接近17吨,鱼塘头估计还有5吨左右的成品鱼,今年能挣10多万元。”李跃平说,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资源要盘活了才叫资源,不发展就只能荒废,必须顺应形势,奋勇向前。


  链接:目前,遵义市已发展竹林总面积286.94万亩,其中方竹资源面积110.45万亩。全市现有竹加工投产企业36家,在建竹加工企业数8家,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有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造纸、竹笋加工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国内外。


  【故事三】

  凤冈县:茶旅一体茶饭香


  金秋时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正是秋茶收获的季节,走在四通八达的村级道路上,郁郁葱葱的茶园映入眼帘,四溢的茶香沁人心脾。


  虽然已是入秋,李德露家的生态茶园里采茶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对比曾经只能种茶与现今三产并重的局面,李德露很是感慨。



  被认购的茶园


  据李德露介绍,刚开始搞森林康养、认领茶园制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认可,时间证明,这条路走得通,并且能走得好。现在,很多游客都在茶园有块地种茶,李德露也为他们提供了住宿、餐饮服务。


  今年28岁的李德露是2015年接手茶庄的,接手后与丈夫陈可鑫成立了“林仙康茶叶有限公司”,她负责茶园、旅馆、茶庄的管理,丈夫安心在外跑销售,公公陈江就负责加工厂,两代人配合非常默契。


  要想茶叶质量好,加工环节是关键。陈江作为种茶多年的老手,管理加工厂得心应手,平时遇到制茶、种茶难题,李德露总能从公公那里得到解决方法,依托此项条件,现在加工厂每年能加工15吨左右茶叶。



  李德露正在茶庄泡茶


  提到丈夫陈可鑫在外一年能跑多少订单时,李德露神秘的伸出了5根手指,五百万,五百万元订单,可见陈可鑫常年奔波于四川、江浙等地的付出得到回报。


  除了种茶加工茶卖茶,李德露一家开起了茶庄,走茶旅一体化增收的路子。


  “我家的茶庄每年能接待5000多名游客,餐饮、住宿一应俱全。”李德露自信地告诉记者,再来些游客,她也能搞定,现在村民在她家的茶园采茶,一天就能挣100多元钱,这还不算在旅馆、餐馆务工的收入。


  如今,李德露家的茶也种植规模已发展200余亩,依靠茶叶种植、加工、旅馆,全年综合收入高达2000万元。与过去只种茶形成反差。而田坝地区茶园规模也飙升至68家,其中茶旅一体经营者达38户,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链接:遵义的茶种植面积已达206万亩,投产面积180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3.5万吨,产值111.53亿元,综合产值223.69亿元。注册茶叶企业及合作社119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具有出口资质的企业47家,茶叶注册商标836件。


  【故事四】

  余庆县:脆红李卖出好“钱景”


  “去年我们通过在网站上发消息销售,卖了十万多斤。今年除了在网上销售外,还找来供销社帮忙,收购价三块一斤,效益还是很可观的,今年也卖了10多万斤。”余庆县白泥镇哨溪村村民何其军说。


  以前,何其军一直在广东打工,2010年他回到家乡开始养牛,准备好好发展养殖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市场上买了一些脆红李,觉得这种李子颜色鲜亮、口味爽脆,肯定会有市场。经过不断考察,2014年,他种植了100余亩脆红李,经过四年的精心管护,2018年脆红李正式挂果了。



  村民们正在装运脆红李


  去年,为了打开销路,何其军在网上相关电商平台上发布了售卖消息,将脆红李的图片、视频、产品简介等上传到网上,由于脆红李的品质好,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订单源源不断。一个月的时间,就在网上销售10多万斤,产值30多万元。


  今年,何其军除了自己在网上销售外,还请来了余庆县供销电商公司帮助销售,短短半个月时间,他的脆红李就全部通过卖完了,电商平台成了何其军的主要销售渠道。


  据余庆供销电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依托新兴的电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种植户的销售问题,真正实现了“让黔货走出大山,农民富裕起来。”从脆红李上架以来,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今年,该公司线上共计销售脆红李近3000斤500多箱。



  种植大户何其军在采摘脆红李


  近年来,余庆县围绕创新、协调、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脆红李,拓宽增收致富路。脆红李因果肉香甜脆、营养丰富、口感独特,产品远销全国市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


  目前,全县已发展脆红李近1万亩,通过探索农民股份合作新机制,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群众”和“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以党建引领产业、产业带富群众为发展定位,保护绿色生态、大力发展经果林绿色产业。


  链接:近年来,遵义市水果种植规模达100万亩,水果产量达55万吨,产值达25亿元。


  【故事五】

  习水县:黔北麻羊俏市场


  黔北麻羊肌肉紧密而富有弹性、肉质鲜嫩、膻味轻,广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习水县大力推动麻羊全产业链发展,通过产业政策、扶贫政策、项目支持等叠加扶持,加大黔北麻羊地方品牌保护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基础初步形成。


  在习水县,马临街道向阳村富兴牧业养殖厂是远近闻名的黔北麻羊养殖龙头企业,厂区占地50余亩,有黔北麻羊3200余只。





  养殖厂负责人赵文金告诉记者,通过与高校合作,进一步提高了黔北麻羊养殖技术支撑、营养体系建设、防疫体系健全保障,逐步形成了黔北麻羊品牌效应,群众养羊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2018年,富兴牧业拿下了国家标准化养殖厂这块金子招牌。说起富兴牧业如今的起色,65岁的赵文金颇为感慨。


  赵文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直到2019年都在养殖种猪,收益尚佳。2010年,正逢习水县大力支持黔北麻羊全面发展,经过实地调研后,赵文金决定关闭种猪养殖转战黔北麻羊。


  2009年,赵文金开始和贵州大学合作,寻找黔北麻羊的基因进行研究,经过研究,黔北麻羊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元素,赵文金开始向相关部门申报,解决了100万元起步资金,开始征地、买地、修路、建厂,购买了400只黔北麻羊。





  令赵文金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规模化养殖技术不成熟,加上买到了注水羊,有300多只麻羊死亡,心急如焚的他开始购买中草药全力补救,幸存了100来只。


  在往后的几年时间里,赵文金的富兴牧场常年都处于亏损的状态。


  2014年,赵文金决定引进黔北麻羊专业养殖技术大学生,同时加强和贵州大学、西南大学合作,在纯种黔北麻羊上狠下工作,致力于打造黔北麻羊优势品牌,实现突围。


  从2017年开始,黔北麻羊的优势品牌,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市场价格一度高达每公斤50元,如今已达每公斤60元以上。


  如今,赵文金把周边老百姓多年闲置的土地流转过来,科学种植麻羊吃的草料,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富兴牧业通过与高校的技术合作,申报了“山羊肉用性状快递高效选育方法”、“黔北麻羊提纯复壮快递繁育方法”两个专利,为黔北麻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全县山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链接:近年来,遵义市大力发展生态畜禽业,全市生猪出栏538.75万头、牛出栏31.25万头、羊出栏108.09万只、生态家禽出栏4606.59万羽,肉类总产量为72.5万吨、禽蛋产量9.07万吨、水产品产量5万吨,总产值达200亿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潘树涛

  见习记者 陈颖 李洋 杨柳

  通讯员苏泳源

  策划/向永东 王其伦

  编审 向永东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