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兴仁市真武山街道: 创新探索实施“村社合一+”模式 初步形成全产业链效益明显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俎宇


  森林里升起云雾,向葡萄园漫漶而来。贫困户毛飞结束一天的修枝工作,收拾好工具,沿“井”字形观光道步行回家。收工的人们互相打着招呼,两只羊驼也愉快地叫着仿佛向她道别。


  位于葡萄园中心的生态餐厅里人影憧憧,前来观光的游客们正在享受美妙的乡村晚餐。游客越多,预示着自己的收入将更加稳定,毛飞健步走着,心生欢喜。


readimg.jpg

贫困户毛飞正在为葡萄修枝


  这是10月2日傍晚,兴仁市真武山街道马家屯社区农旅一体项目盘江红葡萄产业园。葡萄已收获结束,而盘虬的枝蔓、四周绿油油的牧草、色彩层次丰富的树林、潺潺流水与啾啾虫鸣,组成一幅大好秋光图惹人醉。而这处仰头可望星辰、侧耳可听虫鸣的生态餐厅,又进一步延伸了乡村田园的体验时空。


  3年前,这里曾是一片令村民“头疼”的土地。因地势低洼、土层薄弱,“有雨受涝,无雨受旱”,难有收成。街道武装部部长、项目负责人刘芝金介绍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街道多次为这片土地寻找适宜产业。2014年引进客商前来投资,先期建起了21个大棚发展蔬菜种植。遗憾的是,2016年由于缺乏运营经验,投资人资金断裂,“一甩手跑了”。


  2017年,真武山街道再次认真审视这片土地,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根据群众意愿,听取农业专家意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赴云南弥勒、浙江宁波和慈溪等地考察学习,决定采取村支“两委”与合作社一套人马负责的方式发展葡萄种植,并积极创新探索实施“村社合一+”模式联动发展。


  “+社企合作”——采取村合作社以土地资源入股占股24.5%、街道扶投公司收购大棚占股24.5%、投资人折合资金占股51%的方式,共同组建成立贵州盘江红酒业有限公司形成龙头带动。


  “+飞地扶贫”——扶持大山镇建300亩葡萄基地带动272户贫困户,2018年贫困户每户获分红800元;将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50万元量化为马马崖镇30户贫困户股金,2018年贫困户每户获分红3750元。


  “+社社联动”——产业基地所涉及的真武山社区驭凤合作社、马家屯社区驭龙合作社以及飞地产业相关合作社以量化资金或扶贫资金入股,共辐射带动501户贫困户1826人增收。


  “+社会帮扶”——按照把产业基地“建成贫困群众培训就业基地,建成贫困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建成特殊困难群体爱心帮扶基地”的思路,形成省农科院专家和市级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年实训贫困群众200余人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今年已捐资2万元助10名贫困家庭学子圆大学梦。同时,扶贫济困活动也在分步开展。


  组织方式不断完善,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农旅一体、试验示范的方式,企业累计已投入1600多万元,种植了700亩茉莉香、巨峰、黑皮诺等葡萄品种,年用工3万余人次,年支付务工工资约300万元;年产300吨葡萄酒产品供不应求;配套项目生态餐厅、小体型动物园已进入试运营并解决50多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森林康体、农旅体验等项目正加紧建设,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带动200人以上稳定就业。同时,马家屯坝区联合党支部于今年9月成立,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心剂”和贫困农户的“主心骨”。


  “‘村社合一+’模式有效解决了资金筹措、资源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弱和贫困群众增收问题,也为街道实施农村产业革命积累了有益经验。”刘芝金介绍,目前真武山街道已发展种植白茶、经果林、牧草等特色产业2.1万余亩,初步形成“山上一叶茶、山腰一棵草、山下一篮果”的产业格局,1300余人传统劳动力已逐渐转移到特色产业上来。在葡萄产业园划入总面积1781亩的马家屯坝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吸收和拓展其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已累计组织农民培训1000余人次,其中贫困群众600余人次;正与企业商谈发展食用菌产业。


  毛飞以2.5亩土地入股葡萄产业,每年领取流转费2000元;在园区务工,月工资2400元。余下的3亩土地用于种草养牛。“这样,我们一家五口吃穿用度都不用愁了。”(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