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煤矿“遍地开花”到产业集群发展,水城谱写转型升级“新篇章”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 见习记者 邓运


  工业,一直是水城经济发展的“硬脊梁”。

  曾经,吃煤饭、念煤经,煤矿“遍地开花”;如今,跳出煤、不唯煤,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转型升级路上,水城如何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怪圈,又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W020191004384321185881.JPG

  水城经济开发区玄武岩生产线


  近年来,水城县以煤炭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上迈出坚实步伐,煤电园、煤电铝、煤电材一体化推进。通过延长产业链,上下游“无缝衔接”“闭路循环”,最终达到资源“吃干榨尽”和“零排放”。

  按下启动程序的按钮,矿井作业生产场景及通风、压风、排水、运输、供配电等各项设备实时数据信息在调度室显示屏上清晰可见……在发耳煤业调度指挥中心,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

  一直以来,人们对煤矿固有的印象是:满脸煤灰、头顶矿灯的工人穿梭在狭窄的矿道里,工作艰苦而危险。

  事实上,发耳煤业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发耳煤业是贵州省“西电东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矿井一期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80万吨。“高瓦斯、煤层不稳定、地质灾害严重等不利条件,一度让煤矿在智能化、机械化建设上举步维艰。”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守义说。

W020191004384321385481.jpg

  发耳煤业智能调度指挥中心


  通过改革,2018年,发耳煤业完成了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和7个辅助子系统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有机“嫁接”,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工作面,开启贵州煤矿综采工作面“无人驾驶”模式。

  搭上“智慧快车”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不仅让员工吃下了安全保障的“定心丸”,还使产能、电力保障、职工收入、企业盈利都迈上了新台阶。

  谁能想到,曾经“傻大黑粗”的发耳煤业会变成充满“智慧”气息的现代化煤矿。
    
  在加速产业智能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水城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企业技术研发和科研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W020191004384321453540.jpg

  工人在水城经济开发区务工  


  在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却十分“热闹”——巨型储罐里的铝液闪现着银赤红的光芒,冷却后被加工成铝板材、铝合金棒、铝圆铸锭、铝线杆……

  如今的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一批铝材深加工企业汇聚于此,一条铝产业链环环相扣,企业产值逐年增加。

  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水城经开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聚集了电解铝上游鑫新炭素22万吨阳极炭素项目、双元铝业公司14.5万吨电解铝项目、亮星铝业公司6万吨铝合金棒、十九度铝业公司6万吨铝合金建筑型材……数十家企业各展所长、协同发展,集群效应凸显。

  “紧抓发展机遇,统筹规划、精心布局,把铝及铝加工产业上游做大、中游做强、下游做精,2020年预计园区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成为园区的支柱产业。”水城经开区经发局局长杨俊说。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水城经开区依托双元铝业,对电解铝工艺进行升级改造,为中游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夯实基础,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推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循环工业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W020191004384321491708.jpg

水城经济开发区刺梨饮料生产线


  从“傻大黑粗”到“高精特新”,水城县创新驱动力更强,改革红利加快释放,转型升级的成效正逐步显现。

  2018年,水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5亿元,同比增长10.5%;完成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15.39%;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06亿元,同比增长7.17%;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38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7亿元,同比增长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8195元、9402元,分别同比增长9%、1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