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中国之贵州记忆丨 1969-1979 年,他们见证“小城镇”变成了大都市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 霞 王文忠


微信截图_20191004091009.png


  新中国之贵州记忆


  1969——1979


  关键词:城市变迁


  杜丹:三次搬家见证遵义城市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遵义老城子尹路 周伟 摄


  1979年,我出生在遵义,现在是遵义裕腾物流公司总经理。


  小时候的我家就在遵义的“核心”位置——丁字口,父母告诉我,当时遵义的中心城区丁字口两旁依然是瓦房,道路是石子路。我出生后的10年间,遵义的城市建设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还记得第一次发现遵义的“巨变”,来自家人带我逛遵义百货大楼。我的父亲曾告诉我,那时候我一有空就拉着姐姐往里跑,看着里面玲琅满目的商品,可高兴了。在那个年代,去丁字口逛百货大楼和住遵义大饭店,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慢慢的,随着新鲜建筑的越来越多,百货大楼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我又把目标锁定在了越来越漂亮的遵义纪念公园,一到周末就往公园跑,里面的跷跷板、滑梯都是我们最爱的玩具。


  1991年左右,丁字口一片开始进行危房改造,我们家的旧瓦房同周围一片房屋一同被推翻重建,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我家的房子也升级换代成为了平房,还记得头一晚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我兴奋得没有睡着。那段时期,就连我们最熟悉的丁字口都改建过好多次,道路两旁的房屋也越建越高,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我心目中“最高”的百货大楼被淹没在了众多建筑当中。


  当今遵义老城子尹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通讯员 卢祖文 摄


  1999年,我们家又从遵义的苟家井平房搬到了酱醋厂的楼房,住房的条件再一次得到了提升。由于新房子离遵义会议会址以及遵义纪念公园很近,我们一家人常常是吃完晚饭就到这些地方去散步。起初,遵义纪念公园是要收门票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公园也免费开放,成为了许多老遵义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参加工作之后,从一名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慢慢成长为遵义裕腾物流公司总经理,我开始满遵义的跑,在工作中不断加深自己对遵义的认知度,眼界从丁字口片区扩大到整个遵义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遵义在不断的“长大”,仅仅是新蒲新区的发展就足以令人震惊,从荒山野岭发展成为繁华街市,遵义速度在新蒲新区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我和家人再一次“瞄准”了新发展,把新家选在了新蒲新区湿地公园旁,让居住环境有了质的飞越。


  撤地设市二十年来,遵义从一座西部小城市,不仅发展到中心城区人口已经超过 200万人,当前还围绕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做好大城市规划,建设500万人口大城市,遵义城正迎来翻天覆地的大变迁,作为遵义人,我们也在这场变迁中共享到发展的红利。


  记者手记


  喜看城市大变化


  黄霞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风骨,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印记。


  来来回回的年岁里,是无数人揣着梦想而来或是奔去,无数的梦想在城市变迁中得到成全与升华。城市,不仅仅是个落脚的地方,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和远方。而在贵州的城市嬗变中,人与城市的精彩故事轮番上演,那些见证了城市变迁的“符号”里,不仅藏着儿时的时光,也藏着发展的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搏、不懈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8年,贵州城建投资增长12%,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6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7.5%。如今,贵州正全力培育黔中城市群,推进贵阳、贵安同城化,实施交通互联互通、产业相互配套、环保联防联治、公共服务设施共用共享等项目。完善市州中心城市和县城功能,实施一批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排水防涝、垃圾污水处理、停车场、基本公共服务等项目,深入实施城市交通文明畅通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推动产城互动,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推广“1+N”镇村联动模式,促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更多全国百强县。


  数据不断更迭,发展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一座座大桥飞架相连,一处处公园繁花似锦,贵州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7.6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壮丽的城市变迁画卷徐徐展开。


  故事


  陈刚:我记忆中的“小城镇”变成了大都市


  我叫陈刚,1979年出生于贵阳,现在贵州嘉信天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


  小时候我最爱去的一个地方就是贵阳喷水池到大十字的这条街道,因为这是母亲经常去购物的地方。那时候这条街道上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两边就是低矮的楼房。这条街上有百货商场,也有街边小摊小贩,农产品、生活用品都能在这条街上买到。虽然从建筑上看不出她的繁华,但每天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童年记忆中贵阳的中心城区很小,城区主要集中在紫林庵、喷水池、大十字、大西门这个范围。现在贵阳市车辆限号的一环线路,我们小时候都称为外环。除了这个范围,头桥出去、盐务街、纪念塔这些地方,那时候还可以看到农田。记得1994年的时候,我在贵阳六中念高中,军训时去盐务街同学家里喝水,印象中他家住的还是土坯房,往老干中心上去就是一片农田。


  高中毕业到外地读书,2001年回贵阳时,感觉变化就很大,砖瓦房逐渐被底层砖混平房取代,在中华路、延安路、瑞金路、遵义路等中心城区有了很多高楼。以前我们口中的郊区,房屋建筑也越来越多,感觉城市一下就变大了。


  特别2010年以来,贵阳城市建设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喜来登、凯宾斯基、双子塔等地标建筑越建越高;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从二环到中环,从高铁到地铁线路的开通,市民出行变得十分便利;城区面积成倍在增长,出现了花果园、未来方舟等超级楼盘,快速形成了观山湖新城区,将贵阳的城区面积从几平方公里扩大到数十平方公里。老城区在不断更新,新城区在快速拓展,短短40年,一座记忆中的“小城镇”,变成了今天现代化的大都市。作为贵阳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