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25张图,一览北京展览馆里的“贵州时刻”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庞博


W020191002572307389133.jpg


  9月24日,“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190余个条目,


  150个“新中国第一”,


  7面英雄模范墙,


  总面积约15500平方米。


  金秋十月,祖国华诞。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来到北京展览馆,


  探寻70年“时光隧道”中,


  属于贵州的奋斗与辉煌,


  属于贵州与贵州人的高光时刻。


 20世纪50年代


  ★建设农业现代化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1958年,毛泽东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对实现科学种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W020191002572307480937.jpg

 

  在70年时光隧道中,这是出现贵州影像的第一个条目。这张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在1960年所拍摄,展示了贵州毕节红旗公社研究水稻合理追肥办法,深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加强田间管理的情景。


20世纪60年代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截至2013年,累计公布了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296处。


W020191002572307639115.jpg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荣列其中。目前,贵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达到了71处。


  ★三线建设布局


  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在中西部三线地区部署开展一系列大中型的项目建设,三线建设布局初步改变了中国西南西北等地区基础工业薄弱的状况,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


W020191002572307895320.jpg


  贵州有多个项目名列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名单。如贵阳市有贵州柴油机厂、永红机械厂,六盘水市的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水城钢铁厂,毕节市的红林机械厂。“三线建设”不仅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让“三线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20世纪70年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


W020191002572308142213.jpg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头版整版刊载《“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两篇通讯,并配发“编者按”,详细介绍安顺地区关岭县顶云公社(现为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办事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


  贵州省委坚决支持“顶云经验”。随后,贵州顶云与安徽小岗实行包产到户的首创,得到了中共中央肯定。1978年11月11日的《贵州日报》,由此被贵州基层干部群众称为省委“11号文件”。


  ★对口支援工作启动


  197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内地发达省市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确定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山东支援青海,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对口支援工作序幕。


W020191002572308271212.jpg


20世纪80年代


  ★毕节试验区的探路


  1986年5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专责推进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国家确立贫困标准,设立专项基金,划定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一批贫困县,建立全国第一个扶贫改革试验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W020191002572308397944.jpg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毕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5年翻一番,2017年人均GDP是1988年的67.2倍。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1%降至8.89%,森林覆盖率由14.9%升至52.81%,减少水土流失5400多平方公里,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贵州桥梁双获鲁班奖


  1987年4月,设立建筑工程鲁班奖,这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2008年更名为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截至2019年6月,共有2254个工程获评鲁班奖。


W020191002572308524280.jpg


  2017年, 由贵州本土企业施工建造的两座大桥—— 坝陵河大桥和水盘高速公路北盘江特大桥双双 “拿下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20世纪70年代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1993年2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从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结束,伴随城乡居民近40年的粮票谢幕。


W020191002572308748104.jpg


  粮票真是勾起了参观者无尽回忆,大家凑在展柜前你一言我一语。几张贵州粮票也占据了此展柜的“C位”,票面上是贵州标志性的风景——黄果树瀑布。


  ★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


  199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目前,东西部扶贫协作已经形成东部9省市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新疆和西藏,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和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的局面。


W020191002572308873584.jpg


  数十年时间,发达城市对贵州贫困地区用心用情地帮扶。2018年,青岛、大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广州7个城市就投入财政资金逾21亿元,选派援黔干部223人,接收贵州派出挂职干部815名。



  ★建成“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


  1998年12月,全国“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提前两年建成,奠定了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


W020191002572309020536.jpg

 

  其中,贵阳就位于“八纵八横”中的“兰州-贵阳—南宁”纵线上。


21世纪初


  ★西气东输工程


  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又一重大投资项目,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


W020191002572309226018.jpg

 

  在脉络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贵阳位于该工程中缅线上。


21世纪10年代

  ★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


  2006年12月,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南-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对提高中国电力工业设计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随后,中国建设了一批特高压输电通道,有效优化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格局。


W020191002572309489067.jpg

 

  2019年5月,世界首条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示范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启动,贵州境内全长290公里,途经六盘水、黔西南、黔南3个市州和盘州等9个县(市)。该项目属于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是落实西电东送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路径。中央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试验。


W020191002572309645905.jpg

 

  2016年,贵州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相关改革,五级河长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干部问责、排污权有偿使用、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举措,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


  ★湄潭“拍卖槌”见证“三块地”改革


  201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同年3月,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W020191002572309886622.jpg

 

  “时光隧道”展示了贵州省湄潭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现场的照片以及“拍卖槌”。


  ★深入推进抓党建组脱贫攻坚


  2015年4月,《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主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印发。截至2018年底,累计选派300多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


W020191002572310017646.jpg

 

  “时光隧道”中出现了贵州省播州区花茂村党总支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的照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群众富不富,全靠党支部”。从穷乡僻壤,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花茂村的“嬗变”得益于精准服务型党组织的建立。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推出机制的意见》,明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对贫困退出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结果真实。


W020191002572310249096.jpg

 

  2019年4月,贵州务川县、道真县、六枝特区等18个县退出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标志着贵州省贫困县退出实现了任务过半,也标志着贵州省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了重大突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5万个村完成改革,共确认集体成员3亿多人。


W020191002572310884788.jpg


  ★健全党的组织制度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


W020191002572311061478.jpg

 

  塘约村——这个熟悉的名字进入了参观者的视线。为了在洪水以后重建家园,改变昔日村穷、民弱、土地撂荒的现象,塘约村探索出以“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为主线的发展思路,使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非遗”世界第一


  截至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达到40项,位居世界第一。


W020191002572311339068.jpg

 

  40项里,就有咱们贵州的“天籁之声”侗族大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让世界震惊和沉醉,在2009年9月30日被正式列入“非遗”名录。


  ★加快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W020191002572311477043.jpg

 

  长江经济带发展覆盖了包括贵州在内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99亿人,分别占全国的21.4%、42.9%。三年多来,长江经济带实现了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正在打造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的生力军。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4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足迹遍布所有集中连片特围地区,先后在陕西、贵州、宁夏、山西、四川、重庆等地6次主持召开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分阶段、分专题部署推进工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截至2018年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连续6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


W020191002572311721295.jpg


  贵州涉及两个集中连片特围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与乌蒙山片区。


  ★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


W020191002572311957956.jpg

 

  贵州榕江县民生监督组深入农户家的工作场景出现在“时光隧道”之中。


  ★时代楷模南仁东和中国天眼


W020191002572312107782.jpg


  2016年9月,500米口径球面设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落成启用,这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在成就展上,这件“大国重器”自然不会缺席。


W020191002572312247546.jpg


  而在2010年-2019年英雄模范墙英模墙上,我们看到了“时代楷模”南仁东的名字,他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天眼”,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宇宙。


  ★两位遵义英模


  2010年-2019年英雄模范墙,还有两位贵州人的名字——“大山里的老愚公”黄大发、和排雷英雄杜富国。


W020191002572312451479.jpg

 

  “让我来!”是时代楷模黄大发,在面对悬崖绝壁生死考验时的义无反顾。


  “让我来!”是排雷英雄杜富国,在面对排雷现场生命险境时的舍身抉择。


  他们的坚定信仰和感人事迹,正印证着“时光隧道”结尾处的三句话:“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