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祖国!我用青春来护您】担使命|我愿做祖国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96年12月,我穿上了军装,那一刻,我肩负上担当。


  “一张、两张、三张、四张......”犹记儿时,我总爱数着二叔贴在家门上的奖状,那是他当兵8年的所有荣光。从小我就告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参军,要像二叔那样,拿奖状、获荣誉,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如愿参军后,我被分到了陆军某部的桥梁部队,主要负责步兵吊桥的搭建。63米的吊桥,我能在10分钟左右搭建完工。由于工作出色,我连续3年获得“优秀士兵”的称号,嘉奖更是连连不停。


  部队的纪律是严格的,生活也是紧锣密鼓的。除了日常演习外,我们每15天还要去往附近村镇看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务。


  我虽然属于保障部队,但却始终相信,哪怕只是一颗螺丝钉,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而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担当起自己应尽的使命,为百姓保驾护航。




  王为


  2001年12月,我退伍了。军旅5年,1826个日夜,那是我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过往。


  退伍后,在选择安置地点时,我并没有选择自己的家乡阿戛,而是选择了比阿戛更贫困的果布戛,在那里一待就是6年。因为我相信,那里的群众一定更需要我,我想把部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作风带过去,换一换那里的面貌。


  彼时的果布戛大寨村,只有一条被人踩出来、勉强能称之为“路”的小道,人过已是不易,更别提车了。


  “该为乡亲们修一条路!”到任大寨村村支书后,我和村干部一拍即合,随即开始筹备修路事宜。


  只是没想到,刚一开始就遇上了困难:没钱!


  这可怎么办?没有钱就没有出路。


  “没事,王哥,我们不要求这路有多好,能通车就行,没钱我们就出力气,咱们自己修!”令我没想到的是,村民们听说之后,竟自发成队前来修路。挖山、填坑,尽管没有工钱,但大伙儿仍然干得热火朝天。


  大寨村,太需要一条出路了!


  “通了!有路了!”历经2个多月的日夜奋斗,我们终于开出了一条3公里长,3米5宽的通车路。


  道路通,则一通百通。为了庆祝这一刻的到来,当晚村民们宰羊摆起了大坝宴,举杯倒满了庆功酒,为通路后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干杯。


  “我们叫它‘歌凯路’吧,希望它能为咱们村唱响脱贫凯旋之歌。”觥筹交错之间,这条承载着全村人希望的路,有了它自己的名字。大寨村,也终于有了新的希望。


  2018年8月,我作为退役军人参选村支“两委”干部,成功入选到水城县米箩镇俄戛村担任村支书。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我和村干部大力发展产业革命,因地制宜的选择了猕猴桃种植,看着曾经的荒地变成了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基地,村民们都乐开了花。


  看到乡亲们喜笑颜开的脸庞,我的心里很是满足。我知道,从军人到村支书,我变的只是身份。


  穿上军装,我是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身处村落,我是村民带头人,脱贫攻坚。但无论我是谁,身在哪,我都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担当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我愿做祖国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口述 王为

  记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颖 见习记者 段玥昕

  责任编辑 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