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中国之贵州记忆|1959-1969年,他们见证贵州工业的成长

1.pn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新中国之贵州记忆


1959--1969


关键词:工业


  潘毓进:我见证贵州工业的成长


  我叫潘毓进,出生于1959年6月,是盘江集团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盘州人。


  我出生后的10年,是国家在包括贵州在内的多个省份大力实施三线建设的时期,也从而奠定了贵州工业发展的基础。


  我跟煤炭工业的渊源,还得从童年说起。


1.jpg

火烧铺矿老照片(盘江集团供图)


  我的老家在盘州市柏果镇罗家地村,位于盘江集团月亮田矿的东边。


  月亮田矿是1964年开始筹备建设。最初是由部队负责,后来移交给盘江集团。


  儿时,我和村里的玩伴一起,喜欢跑到月亮田矿附近的煤矸石山上去捡煤,拿回家去烧;运气好的时侯,还能在矸石堆里面找到炮线,带回家去捆东西。


  上学放学需要路过矿区,遇到来来往往的矿工和矿车。那个时侯,我最羡慕的就是矿工,因为他们的铁饭盒里,一年四季都装着白米饭、白豆腐、粉条,有时候还有肉;而矿区那些四个轮子的解放牌汽车,还有吊车,也是我童年时期最想坐的。


  1978年,一次机缘巧合,我进入了月亮田煤矿工作。当我领完矿区发的工作服、灯带、水胶鞋等物资后,第一件是就是去食堂买了20个馒头带回家,让家里人也尝尝。


  当时正值六盘水建市初期。全市煤炭产业表现为单一产业、单一经营,煤炭生产方式,主要以手工作业、半机械化为主,煤炭产业发展方式粗放、集团化程度低。


  我负责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井下打孔放炮,使用的工具就是简单的风镐锹、风镐机,雷管、炸药,还有就是方铲、尖铲,井下运输的设备就是载重一吨的矿车;开采区域也是用木头搭建的作业平面。哪像现在,几乎所有的矿井都是机械化作业,采掘平面也采用工字钢搭建的u型棚支架,开采效率、安全系数都大大提升了。


  1992年,我调入盘江集团老屋基矸石电厂筹备处工作。


  建立矸石电厂的初衷,是为了确保集团后备电量的供给,修建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发电厂,所以最终决定筹建这一使用地热物质进行发电的厂区。


  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4000千瓦,于1994年10月18日调试发电,盘江集团也因此成为了我省煤炭系统首家利用煤矸石发电的集团,以及我省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建设的企业,成为了全市、乃至全省工业发展建设的佼佼者。


  2019年,跟煤矿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我从盘江集团正式退休。


  回望这段历史,从最初一镐一铲辛苦地从井下挖掘黑色黄金,到后来的高科技“西电东送”,盘江集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城市转型的典型代表;我省工业也从解放初的数百家手工作坊式生产发展成当前的十大千亿级工业发展集群,涌现出赤天化、茅台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贵州工业不得了……


2.jpg

盘江集团火铺矿新景(盘江集团供图)


  记者手记


  开启新征程 展望新未来


  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曾经在50年的资源开发中,共向国家输送原煤10亿吨,发电4000亿度,为全国能源保障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贡献很大,代价也大。1990年以前,全市共有小煤窑2700多对,土法炼焦遍地开花,森林覆盖率跌至7.55%,石漠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5.34%,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2007年因环境污染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黑名单。


  出路何在?


  就是要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转变发展方式,助推城市转型!


  转型,并不是说要完全脱离传统煤炭产业搞发展,而是需要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


  为此,六盘水扎实推进新建煤矿项目建设、煤矿技术改造、复工复产和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电煤保障、融资资金支持等重点工作,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围绕采掘技术应用、煤矿规模提升、煤炭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化管理、安全生产等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全市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好当前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求旺盛与产能不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赋存条件与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全力推动煤炭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展望新未来。


  六盘水,正从“凉”资源变“热”产业,实现“江南煤都”资源型城市向“中国凉都”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华丽转身。


故事


  张晓明:工业兴则百业兴


  我于1959年在广东出生,1960年随父母来到贵州,在贵州铝厂长大,现任白云区城市运营维护投资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从我记事起,白云区就有贵州比较知名的贵州铝厂、七冶公司、贵阳耐火材料厂等大型企业。父亲工作的铝厂,设备全是进口的、同事也有很多是外国人、管理非常严格,后来才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工业发展非常落后,设备和技术都要依靠外国力量。


  解放后的中国,百废俱兴,大建设、大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钢铁、铝产品的需求十分巨大。因此,贵州铝厂生产的铝锭十分“俏市”,如果不在计划内,想获批一吨铝锭非常难。


  因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铝厂继续引进先进技术、扩建了第二条生产线,1986年又扩建了第三期电解铝项目,产量在不断提高,产品在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效益非常好。


  铝厂的不断壮大,也促进了白云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铝及铝加工,成就了白云区“工业大区”的地位。白云的街道、城市建筑也因为铝厂的发展而不断扩建,城区商业氛围越来越浓,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铝厂和白云区政府还共同修建了白云同心路;围绕铝厂形成的物流、餐饮、商场等也让这座城市逐渐繁荣起来,一座因铝而兴的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


  贵州铝厂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白云经济发展,也为贵州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大后,在同父辈们的交谈中才了解,贵州铝厂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重大战略项目,当时叫302厂,聚集了我国很多尖端的人才、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研发和生产。像这样的大型企业在我省其他地方还有很多,都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项目。这些企业成为了我们那个年代贵州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带动了当时贵州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更是奠定了后来贵州工业发展的基础。虽然设备换了一代又一代,工厂搬迁了一座又一座,高尖端人才走了一批又一批,而当时三线建设的精神,永远会留在贵州大地,成为今天以及未来贵州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瑶 王文忠

  责任编辑 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