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献礼70周年重点图书:《好人好马上三线——贵州三线记忆口述实录》




  贵州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70 周年重点出版物

  孔学堂书局 2019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办公室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组织了30余名记者赴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黔南、深圳、上海等地采访贵州三线建设的亲历者,编写了《好人好马上三线——贵州三线记忆口述实录》一书。


  本书采写和整理贵州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口述史料,记录贵州人民及三线建设企业职工对新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具有史料抢救性的意义和一定的历史价值。由于参与贵州三线建设的单位和涉及的相关行业较多,本书只采访了有代表性的部分航空、航天、电子、煤炭、冶金等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相关同志。


  本书为聚30篇口述文稿、60幅历史图片、30个采访视频于一体的融媒体出版物。全书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追逐航空梦,铸就军工魂”;第二部分为“无悔青春年华,谱写航天赞歌”;第三部分为“献身电子军工建设,书写光荣奋斗人生”;第四部分为“热血青春献‘三线’,采煤炼钢援建设”。本书形式新颖、材料翔实、通俗易懂,是了解贵州三线文化、贵州三线建设故事的重要读本。


  ↓↓点击图片看视频↓↓





  ↓↓点击图片看视频↓↓





  序言

  “好人好马上三线!”

  20世纪60年代,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从备战的角度出发,党中央决定将处于一线的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及原材料工业,转移到三线地区。


  自此,气势磅礴的三线建设拉开帷幕。数以百万计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军人,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三线地区,从事一场涵盖十几个省区、投入几千亿元及千万人力的建设活动。这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三线地区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地处西南的贵州,不仅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利于备战,又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因而成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千军万马战高原,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不仅在贵州经济建设史上空前,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亦属罕见。



飞行员试飞〇一 一基地自主研发的军用战斗机


  无数建设者的接续奋斗,建成了国家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对贵州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大批现代化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截至1978年,贵州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煤炭、冶金、机械、磨料、化工、建材相互配套的工业体系,建立了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展开的基本工业格局,初步建成了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一批新兴工业基地。


  时光荏苒,峥嵘岁月已成历史;抚今追昔,时代大潮依旧澎湃。时至今日,三线建设构建的产业布局依然在延续,工业依然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历几番转型重生的三线企业依然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那些告别故土、植根贵州,用青春和热血奉献祖国的三线人依然在这里生活,他们不仅把这片为之奋斗终身的土地当作了故乡,还把自己的子子孙孙献给了伟大事业。




工人前往水城建井工程处


  回顾三线建设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精神、那些情怀、那些成就,值得我们铭记、珍惜和传扬——一代人终将老去,三线建设者们已至耄耋之年,鲜活的记忆随着他们的逝去逐渐褪色远离;然而,总有人正在年轻,今天的贵州人民正沿着建设者的足迹,奋力书写新时代贵州发展的新篇章。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铭记三线建设历史、弘扬传承三线精神、发掘利用三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将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湖100厂的建设者在交流生产技能


  三线建设的时代价值熠熠生辉。历史不会忘记、时代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的壮歌,对贵州、对西部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贵州而言,三线建设的实施,打破了长期以来封闭落后的状态,推动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迈向工业现代化,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科研生产体系,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为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三线建设成就和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对于促进贵州发展亦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清晰工业化、城镇化的现实路径,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决心,也有利于巩固贵州在国家战略利益中的权重。




建厂初期,在交通条件极端不便的情况下,建设者靠人背、肩抬,将设备和材料运到施工现场


  三线精神的传承延续永昭后人。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国奉献、无怨无悔,三线建设者们信仰如此坚定,从未被艰难困苦的创业环境所吓倒,斗志昂然提高速度,毫无怨言保证生产,铁道部队踏进人迹罕至的重重大山,一凿一斧地开出了隧道;基建工人砍掉荆棘、打下地基,一砖一瓦地建起了厂房。“听党召唤上三线”“党让我们去哪就去哪”“我自己积极争取才拿到调令”……半个世纪之后,三线建设者回忆起当初的选择,回答依然是“无怨无悔”。这些建设者和他们的子孙,深爱着自己亲手筑就的家园、关心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身上带着三线精神的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热火朝天的基建施工现场,三线建设者埋头苦干,争取早日投入生产和科研


  三线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迸发。50余年的沉淀,三线建设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已经转化为弥足珍贵的三线文化。对于贵州而言,三线文化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与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阳明文化、传统文化等,共同构建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体系,成为一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三线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开发,为贵州大力发展三线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与服务奠定了基础。而正是在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中,三线文化不断取得价值共识、实现价值保全、探索价值再生,既为三线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也为新时代贵州人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三线建设初期,条件艰苦,建设者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在三线建设时期写下这样的诗句,彰显了无数三线人的信念与情怀。三线建设已成历史、已成回忆、已成过去,但三线精神、三线文化、三线情怀将与时代同辉!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