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喜看壮丽70年 黔北粮仓五谷丰丨 黔北粮仓——丰登五谷话丰年 遵义农民怡笑脸

微信截图_20190929172545.png

  【前面的话】


  金秋十月,秋粮陆续收获,遵义农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遵义市不断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紧紧围绕“八要素”,广泛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茶叶、竹子、辣椒、中药材(花椒)、生态畜牧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33亿元,是1949年的394倍,曾经被誉为“黔北粮仓”的遵义市正在成为“黔北钱仓”和“黔北民仓”。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全方位展示这一跨越式的发展成果,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遵义记者站特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喜看壮丽70年黔北粮仓五谷丰》《喜看壮丽70年黔北钱仓变新颜》《喜看壮丽70年黔北民仓春满园》。



  【喜看壮丽70年 黔北粮仓五谷丰】

  黔北粮仓——

  丰登五谷话丰年 遵义农民怡笑脸


  多年来,遵义市大力发展茶叶、辣椒、生态畜禽、中药材、竹等5大主导产业及蔬菜、食用菌、“绿色稻+”等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全市投产辣椒229万亩、中药材达到184万亩,蔬菜、食用菌、“绿色稻+”等特色优势产业稳定发展,产业覆盖带动贫困人口超过50万人。


  依托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重点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


  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完成219.51万吨,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4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3元。


  今年,预计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35万吨以上,农业将增加值增长6.8%。


  秋风吹过田野,吹熟了庄稼。看,田里高粱举起了红红的火把,水稻也笑弯了腰,绿叶从里还擎起一串串的红辣椒......


  【故事一】

  新蒲新区:辣椒红了农民笑了


  汪升秀是辣椒种植能手,在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山堡村800多户椒农中,她一个人种植并管理了15亩辣椒地。


  秋日的清晨十分凉爽,山堡村辣椒基地里露水重重,朝阳下,朝天椒上露珠闪烁,红得让人喜爱。



  汪升秀和她请的4名工人在椒地里各占一行,双手“飞舞”着采摘辣椒,然后装进身边的编织袋或者背篓中。


  “汪大姐,今天这块地能摘多少辣椒?”


  “就田坎上背篼和口袋里装的那些,这一亩多地辣椒,一行可以摘一背篼,还剩6行没摘完。”汪升秀告诉记者。不远处,田坎边上堆着4个背篼和4个编织袋,里面装满的辣椒堆成了小山。



  “市场上干辣椒价格如何?”


  “今年价格行情好,干辣椒价格涨到12元一斤。政府喊栽的新品种朝天椒产量还不错,有公司专门收购。”汪升秀边摘辣椒,边摆起了她种植辣椒的经历来。


  “前些年,种的包谷烤烟容易死,一年下来开支都不够。后来改种本地辣椒就要好些,本地辣椒结果不厚,产量总提不上去,辣椒收得少,收入还是原地打转。”



  “又过了两年,改种朝天椒,收入上就要强些,但不懂管理和技术,辣椒容易有病害,坏得有一部分。去年一亩可以收干椒300斤,价格10元一斤,总的有5万元的收入。”


  “今年种的新品种——遵义朝天椒1号,每亩除了有300元补助,又统一供种、施肥、移栽、技术管理,对辣椒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一亩干椒比传统的最少要多出80斤左右。虽然今年雨水多,产量也能保证每亩有300斤辣椒可收,而且今年的辣椒行情比去年高出2元,今年肯定比去年好!”望着丰收的辣椒,汪升秀自信满满。



  据了解,为确保品质提升,今年遵义市大力推广种植辣椒改良品种,在专家的培育和杂交改良下,遵义朝天椒1号、2号、3号成为遵义市“换种工程”大力推广种植的品种。该品种既保持了遵义朝天椒又香又辣的口感,又比外来品种更加适应本地的生长环境,同时在抗病虫害等方面也比外来品种更加优秀。


  从8月初开始,汪升秀家15亩地都摘了三轮,未来个把月,至少还要再摘两轮。


  “今年有收入,苦点累点都高兴。”她说,打算今年辣椒卖了好价钱,就把一层的砖房修成两层的小洋房。


  数据连接:


  截至目前,遵义市辣椒种植面积225万亩。2018年,鲜椒产量234.72万吨,产值80.6亿元;2019年,鲜椒预计产量230万吨,产值87.4亿元,预计带动32万贫困户增收致富。


  【故事二】

  仁怀市:红高粱映红农民笑脸


  秋意浓,高粱熟,迎丰收。


  入秋以来,仁怀市茅坝镇杨柳村漫山遍野的红高粱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农民的笑脸。高粱地里,村民们忙着砍杆、摘穗、捆扎。



  杨柳村种植大户刘泽鹏用镰刀割了一束高粱穗,拿在手里掂了掂说:“有机高粱质量高、产量也高。”


  自村里机高粱种植示范基地创建以来,优化传统高粱的种植模式,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建设,让农民实现高粱增产增收。


  “今年雨水丰沛、阳光充足,加上科学化的种植与管护,高粱一年比一年增产,对比去年,今年的收入也只增不减。”刘泽鹏说。



  刘泽鹏种有10亩高粱,科学化种植,亩产900余斤高粱,今年他可以收9000斤高粱。据他介绍,今年市场4.6元一斤,比去年还涨了1元钱,全部能卖4万余元。


  该村种植有高梁5000亩,覆盖农户592户,今年整村预计产量可达300万斤,产值可以达到1380万元。


  刘泽鹏仅是其中小小一家。



  有机高粱是国酒茅台及酱香型白酒最重要的原料之一。


  仁怀市把发展高粱产业作为农村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种植品种逐步优化、种植质量逐步提升、种植收入逐步增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产业发展方式。


  仁怀市从价格、风险、投入上给予保障,通过收购保护价格、对种植户给予高粱补助等措施,全力确保有机高粱种植户收入。



  针对贫困户,政府另给予每亩200元直接补助。


  “今年高粱品质好、产量高以外,我还可以拿到1600元补助,收入相当可观。”贫困户石照亮是有机高粱种植获直接补助政策的受益群众之一,谈到收入他喜不自禁。


  一直以来,茅坝镇是传统农业大镇,高粱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镇有机高粱种植面积2.6万亩,覆盖群众4400余户,其中贫困户有619户,今年全镇预计高粱产量1600万斤,产值可以达到740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仁怀市成立了147个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高粱,整合村社资源,保障种植农户的利益,高粱从种植到销售,都由合作社统一指导,订单种植,政府给农户提供免费的有机高粱种子、生物制储备剂等生产物资,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群众只需按时管护,有机高粱则可以实现增产增收。


  数据连接:


  遵义市围绕“一长两短”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探索遵义高粱生产的适宜区域和产业优势,助推遵义世界酱香白酒产业基地建设,助力农民种高粱促增收。目前,全市酒用高粱种植面积100万亩。今年,预计产量在26.5万吨,预计产值27.33亿元。


  【故事三】

  湄潭县:稻谷黄秋收忙


  9月中旬的一天,记者走进湄潭县永兴镇德隆村,青瓦粉墙的农舍四周,连片的稻田翻滚着金色稻浪,金灿灿的谷穗昭示着群众丰收的喜悦。


  “嗒嗒嗒......”稻谷种植基地里,远远就能听见收割机马达的声音。田间,三台收割机正来回穿梭,快速地收割着金黄色的稻穗。



  “机械化收割可以一次性完成切割、输送、脱粒等各项作业,不然上百亩的稻田靠人工收割,不知道要收到什么时候。”当稻谷从收割机的传送口倾泻而下,像一道金色的瀑布,村民向福林伸手捧起一把稻谷,翻来覆去地看,脸上笑开了花。


  眨眼间,稻谷便装了满满一口袋,帮工的村民把装好的稻谷一袋袋整整齐齐地码在田坎边上,等待装车运走。


  “今天收完了稻谷,晚上一定要整桌好酒好菜,犒劳大家。”向福林告诉村民。



  看着向福林的丰收,村民投来羡慕的目光。“今年后悔没有种这个品种的水稻,一场大风,我家的一部分谷子都‘躺倒’在田里了。明年你种什么品种,我就跟着种什么品种。”


  一旁忙活的向福林连连说好。


  “这种优质稻名为‘玉珍香’,是精心选择的品种,抗自然灾害、口感好、产量高,平均亩产850斤。”



  “要跟到市场走,现在大米的消费已经不是过去解决吃饱的问题,而是解决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问题,这些稻谷颗颗饱满,打成大米又能卖个好价钱。”向福林说,“玉珍香”煮出来的米饭口感香滑软糯,市场上很受欢迎,每斤零售价能卖到七八元。


  “其次,就是我与竹香米业公司签了订单合同,公司提供稻种、生物农药和技术支撑,成熟后按照每年年末签下的订单统一回收,这样的订单模式保障了稻农利益最大化,不担心有风险。”向福林笑着说,他通过流转当地闲置土地的方式种植稻谷,面积从30亩发展到现在的260余亩,今年每斤2.6元收购价售给公司,预计能收20余万斤,总产值最少能达57万元。



  据了解,竹香米业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模式来发展优质稻谷。目前,公司流转土地8000亩,涉及农户1677户,2019年1至5月销售产值达到1.78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湄潭,龙头企业就是农民增收的‘靠山’。”向福林说。


  数据连接:


  近年来,遵义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水稻品种结构,创新发展,利用稻米品质优势发展精品稻米,增强水稻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目前,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140万亩,产量60.2万吨,产值约42亿元。


  【故事四】

  绥阳县:诗乡农民会种菜一亩地收入上万元


  9月11日清晨,一声鸡鸣划破黎明,绥阳县蒲场镇蒲场社区平原二组村民龙德茂闻声起床,一番快速洗漱后,卷起两个编织袋,拧上扁担,大步迈出了门。


  “老赵,你们几个到了没,我出门喽!”路上,龙德茂打了一个电话,确保头一天请的工人们都能到齐。



  “我们都到了毛瓜(冬瓜)地,就差你这个老板了。”电话那头传来一阵调侃的笑声。实际上,龙德茂是蒲场社区主任,由于他发展的蔬菜产业一波接着一波迎来丰收,又专门有人上门收货,蔬菜成批成批的卖,在村民眼中就像一个一个“菜老板”。


  “我马上就到。”挂完电话,龙德茂加快了脚步。


  大约5、6分钟路程,龙德茂来到毛瓜地,只见一个个肥硕的毛瓜挂在瓜架上,请来的6个工人已经下到瓜地里,自行顺着行道把瓜摘下来挨着个的摆在土里,准备摘完后一并往外运送。



  “龙老板,今天把20吨的瓜盘完,来年我种菜,你要分点市场给我唷。”


  “只要你愿意种,我不给你介绍市场,都自然有人上门来收菜。这里好山好水好气候,种出来的蔬菜好,现在交通方便、又有合作社、有订单、有价格保障,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笑声中,龙德茂分享了他当老板的“秘诀”。


  同时,作为社区主任,龙德茂不免又“啰嗦”几句,“大家要多种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多种蔬菜,少种包谷,种包谷一年收不了几个钱。”



  “我家8亩地全部投入到蔬菜产业中,种有毛瓜、莴笋、西兰花等蔬菜。前天接到来自遵义师院的订单电话,需要20吨毛瓜,按1亩地产2万斤毛瓜,今天最少要收2亩地毛瓜才够;毛瓜收购价0.4元一斤,卖完这批瓜最少有1.6万元进账。”龙德茂一边算着增收账,一边扛起沉甸甸的毛瓜,走向路边收货的大货车。


  “一亩菜、十亩田。冬瓜收完,马上种白菜和萝卜。现在蔬菜市场前景好,除以订单形式与学校和超市合作以外,来自贵阳、重庆的客商也经常上门收购各种蔬菜。”龙德茂说,平均每年每亩蔬菜种植的毛利润最少1.2万元。



  龙德茂认为蔬菜就是“生钱菜”,未来可期。


  “下半年,我准备加大资金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以后朝着大棚发展。”说到这里,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数据连接:


  遵义市地处川黔渝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蔬菜供应市场广,外加气候适宜各种蔬菜种植,是发展蔬菜生产的天然基地。目前,蔬菜是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高的作物。近年来,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0万亩,可实现综合产值约200亿元。


  【故事五】

  播州区:香飘飘的花椒 甜蜜蜜的微笑


  “你看,这就是锈病,叶片上长起了铁锈一样的斑点,如果不防治这课树就完了。”在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马坪村的花椒地里,种植大户余光兴仔细翻看着每一株花椒树,检查每一片花椒树叶。


  尽管花椒已经早就采收完了,但余光兴仍然没有闲着,请工人除草、检查花椒树的长势情况、准备肥料等一系列的事情一项也没落下,每一项都做得井井有条。



  余光兴说,今年是花椒第一年挂果,采了3万多斤生花椒,卖了20多万元,明年将进入盛产期。现在草除完了,肥料也备好了,国庆节之后就开始施肥,要管得好,才有好收成。


  余光兴曾在福建打工30余年,修过钟表,烧过电焊,管过工地。2016年,他返回家乡,响应村委号召,拿出全部积蓄,带领村民发展花椒。



  三年间,余光兴的520亩花椒基地,花光了他所有积蓄和妻子开美容院的收益,共80余万元。“这里面包括前期投入和村民务工工资,特别是村民务工工资,一分不能少。”


  余光兴介绍,村民在基地务工,80元一天,犁土这样的重活还是单包。“三年来,每年支付村民工资十多万元。”


  长生组的贫困户谭中华,一家6口人,两个孩子上学,家里留下的谭中华夫妇和儿子儿媳,4人都在基地“上班”。



  “4个人平均每人每年领工资6000元,一家人仅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就有2.4万元。”余光兴说,办基地第一年,谭中华家就脱贫了。


  在余光兴的花椒基地上,土地入股的110户农户中有19户是贫困户,每户贫困户入股土地6亩以上。“今年开始分红,就能全部脱贫。”余光兴说。


  “政府每亩补贴苗、肥料等费用500元,还出资几十万元修路修水池改善基础设施。”余光兴说,基地发展很顺利,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村民们的全力支持。



  余光兴说,开始的时候,村委会、合作社、大户、村民就达成一致意见,形成股份分配方案:大户负责投资,村民以土地入股,三年挂果见效后按股分红。大户占60%,村民占20%,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占20%。今年,520亩基地涉及的108户村民,都分了红。


  “村民信任我、组织信任我,我会尽全力办好花椒基地,为家乡脱贫、村民致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余光兴说。


  数据连接:


  近年来,遵义市播州、道真等地大力发展花椒产业,预计到2020年种植面积将达40万亩,产量达6万吨,综合产值达3亿元。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国欢 潘树涛

  见习记者 王丹灵

  通讯员张李军余贵艳

  策划/向永东 王其伦

  编审 向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