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进70,换了人间】1959年黔南|那日风起云涌,揭开工业浪潮序幕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丹 见习记者 周自立

微信截图_20190929102041.png


  年代关键词:兴家立业


  195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以《三阳开泰》为题,报道贵州开阳、云南昆阳、湖北襄阳三大磷矿基地的资源禀赋及建设。


1959年《人民日报》的报道


  “三阳开泰”自此名扬天下。


  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主题之一,便是将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有100多年应用历史的磷矿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矿物原料,为迅猛拓展的工业版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的脚步走过60个年头。在中国流传了近五千年的“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代表一个轮回。三大磷矿基地书写着各自的“磷”时传奇。


  风起:百废待兴的时代梦想


  时间开始了!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龙现指着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以1959年为时间节点,回首黔南工业起点的铿锵步伐。


黔南自治州成立初期,人工开采和运输磷矿石的场景


  “建州初期,黔南工业比较落后,企业多为农具、酒厂、纸厂等手工合作社,都匀市匀酒厂、贵定卷烟厂是当时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他话语平实,如一泓泉水。


  叙述中,眸光穿过照片,望向60年前。


  黑白斑驳,岁月痕迹。


贵定复烤厂生产车间一角


  影像中,既有都匀市匀酒工人生动的制酒群像,也有1959年2月都匀电厂建成照,那是远山、工厂、高高煤堆和一列运煤车共生图景,充满年代感;回眸间,贵州烟叶复烤厂生产车间呈一派火热景象,转瞬,亦见都匀毛麻纺织厂女工信心满满钩针……


都匀市匀酒厂锅炉


  时光是一台“留声机”,流淌的音符,追忆着50年代的花样年华。曲风一转,60年代,奏响工经济发展强音。


  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极大推动了工业化的建设。


  彼时,贵州省第一座年产2.5万吨合成氨的都匀剑江化肥厂建成投产,黔南各县相继建成投产一批钢铁、水泥、农机、化肥等企业。


  “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东方机床厂以及国营群英无线电器材厂、西南雷达技术研究所(即38所)、国营风光电工厂、国营南华仪器厂、国营长红机器厂、国营长洲无线电厂等一批三线企业的建设,带动了黔南电子和机械工业的发展。”王龙现说,1977年,黔南工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


  当时光的音乐停留在记忆深处,黔南工业发展步伐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逐渐加快。


  但总量小、特色不突出,是事实。尤其是083工厂搬离都匀,黔南工业在省内的优势逐渐削弱,到1990年黔南工业总产值为14.7亿元。


  道途且长,是考验也是契机。


  或许,很多老一辈的人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粮食安全仍然保留有深刻印象。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被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如何把庄稼种好,让粮食有好的收成,肥料变得至关重要。


  但当时,高浓度的磷肥在我国还是空白,国家决定花300亿在全国建五个高浓度的磷肥基地。


  1990年11月,总投资58.5亿元的贵州省瓮福矿肥基地(瓮福集团前身)在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应运而生,自此,拉开了中国磷化工在黔南强势崛起的序幕。


  1996年黔南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磷(煤)化工作为黔南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培育。


  自此,围绕磷矿石等优势资源,黔南大地开启了风雷激荡的伟大工业实践,形成了磷化工特色优势产业。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之后的二十余年中,瓮福集团、金正大、芭田、川恒化工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介绍,经过艰苦卓绝的创新发展,瓮福集团已从一个单纯的磷矿肥加工基地,成长为集磷矿采选、磷复肥、精细磷化工、硫煤化工、氟碘化工、建设建材、科技研发、贸易物流、国际工程总承包、现代农业产业、环保技术输出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国际国内磷化工行业内具有举重若轻的影响力。


  云涌:绿色发展的动力引擎


瓮福肥厂生产车间 张峰亭 摄


  作为亚洲最大的的磷肥生产基地,黔南的磷矿储量达40亿吨以上,占贵州省磷矿储储量的77.8%,占全国储量20.1%。


  做好“磷”经济,大有可为。


  黔南州福泉市享有“亚洲磷都”之美誉,黔南州瓮安县享有“亚洲磷仓”之称谓,经过多年发展,磷化工产业成为黔南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优势和主导产业。


  但随着磷化工产业伴随而来的磷石膏成了“烫手山芋”。


  磷石膏是生产高浓度磷复肥时产生的一种工业固体废渣,而且是石膏废渣中排量最大的一种。每生产1吨磷肥,就会产生5吨磷石膏。


  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磷石膏、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渣的处理一直被业内视为“世界性的难题”,处理方式以堆存为主。数据显示:黔南州历年堆存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贵州州省内磷石膏的堆存量已经达到了1亿多吨,成为对环境、对生态有重大影响的产业。


  2018年,贵州省政府出台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的政策,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


  “经过2年左右的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到2018年年底,贵州省的磷石膏利用率从约30%提高到了近70%,比全国平均利用率高出近40个百分点。贵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这种定力、这种高度,正在促成我国比世界其他国家提前15年以上解决磷化工行业这个世界难题,比我国其他省份提前5年。”何光亮告诉记者。

  一点点“吃掉”堆存如山的磷石膏,贵州正霸新材料科技公司也有着解决之道。


  贵州正霸磷石膏生产高品质石膏建材项目位于福泉马场坪工业园区瓮福磷石膏渣场南侧,占地15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利用磷石膏生产防潮石膏气块。厂长邓昭勇表示,目前一年能“消化”10万吨磷石膏,以此为原料生产出的气块已经投用于美食城、住宅小区、酒店等地。


  在贵州泰福石膏有限公司,两条生产线生产纸面石膏板,该公司综合处长龚鑫表示,磷石膏绿色综合利用的时代已经到来,磷石膏建材项目不仅为建筑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也能把磷化工行业的磷石膏“吃干榨尽”,为我省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相距不远的贵州上和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磷石膏为主要原料改性生产建材的企业。据该公司生产厂长黄艺金介绍,企业一年就能够消纳磷石膏48万吨,公司利用磷石膏生产的改性磷石膏轻质隔墙板,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不仅解决了石膏遇水易溶蚀、强度不高的行业难题,而且从生产到安装都彻底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


  从无走向有、从小走向大、从弱走向强、从粗放经营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黔南,磷化工产业坚持工业发展主基调,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澎湃:百花齐放的贵州工业


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管中窥豹。当黔南的工业体系欣欣向荣发展同时,放眼全省,亦是百花齐放。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官网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贵州全省投资发展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着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建设工业园区,促进工业集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努力探索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工业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对推进贵州新型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1985年,贵州工业投资为12.04亿元;2000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2.73亿元;2010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73.52亿元;2017年,贵州工业投资达到2537.49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实施“双千工程”和“万企融合”,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全力推进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加大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基础能源等产业新建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投资力度,坚持转换新旧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全省工业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促进全省工业向集约、高端、绿色、智能、特色发展。


崛起的贵州芭田


  此外,贵州建成了构皮滩发电厂等工业企业,中缅、中贵天然气管道建成投运,结束了全省无管道天然气的历史。


  2019年7月,人民日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贵州》。用整整6个整版,公正地记录贵州走过的足迹,经过年70年探索和实践,贵州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最佳时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与开放,这块多彩的土地必将书写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