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来自贵州全省20个极贫乡镇的报道丨大美大塘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史红云 张发扬 梁晓琳


  9月11日,初秋的清晨。云境大塘2019年的第一场大雾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平塘挂职县委副书记、大塘镇第一书记胡铁磊向记者解释,云境大塘寓意“云雾仙境,生态洁净,家园安静,脱贫干劲。”


  当太阳的光芒驱散云雾,云境大塘的全貌展现出来:整洁宽阔的街道,漂亮整齐的移民安置区,热热闹闹的集市,人们脸上自信的笑容……小镇处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平坡村花骨朵满枝的金丝皇菊


  高原工业蹒跚起步,贵州最大的棉被长投产;四家规上生猪养殖企业落户,和22家茶叶加工生产企业实现种养平衡,与绿色茶海相得益彰......小镇一二三产生机盎然。


  “短短几年时间,大塘从又高又冷又穷,到现在的产业兴旺、乡村漂亮、道路通畅,脱贫成效明显,这么大的变化真的不容易,想不到,想不到。”说起大塘镇这几年的变化,水沟村党支部书记冯乾亮连说了几个“想不到。”


  冯乾亮所言不虚。


  大塘镇贵州信克棉业有限公司成产车间


  从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11户16089人,贫困发生率为54.47%,到如今共减贫人口14381人,脱贫出列5个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4%,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大塘镇,实现了华丽“转身”:民生产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改善、精神面貌大提振。


  民生产业大发展


  大塘镇境内最高海拔1487.7米,最低海拔840米,年均有雾24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4C°。因高海拔、多云雾、湿冷凉、温差大的地势和特有气候,大塘镇被称为“云境大塘”。


  “云境大塘”听起来很美,但高寒的气候条件无疑是当地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大塘镇一度找不到发展的出路。


  谷坝村贵州丰宏盛源公司的田园综合体基地里的灵芝


  大塘镇西关村村支书李友林对此深有感触。“大塘穷,不是因为我们懒,是山高路不通,走不出去,大家就只能盯住家里的几亩薄田。但光照不足,导致土地产出低,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顾不住一家几张嘴巴。”


  穷,似乎是大塘镇摆脱不了的标签。


  穷则思变,贫穷不是改变不了的宿命。“大塘不能一直这样穷下去,要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全面小康,产业突破是关键。”平塘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大塘镇第一书记胡铁磊说。


  如何找到产业突破口?大塘从茶产业开始实验。


  从2008年至今,大塘镇利用高海拔多云雾的气候条件,尝试发展茶产业。至今,大塘镇发展茶园10.22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入驻茶叶企业(合作社)22家,成为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带动群众增收。


  茶业的成功,增强了大塘人发展的自信。“同样的气候条件,只要找准了合适的产业,气候劣势就可以变成产业优势。”大塘镇镇长赵中策说。


  找准了思路,产业立马就有了出路。


  大塘镇根据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了茶叶、金丝皇菊、食用菌、长毛兔四大产业扶贫示范带工程,气候资源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与脱贫小康齐头并进的金玉“良方”,打通了产业扶贫发展的“命门”。


  不仅如此,大塘镇还引进了全省最大的棉被生产线,在高原大塘实现了工业零的突破。“目前,这个企业的一期项目已经达产,等到三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之后,将为当地带来400多万元的税收,为镇里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公司负责人李胜克介绍。


  信克棉业的成功进驻,书写了大塘高原工业无中生有的一个传奇,是大塘脱贫攻坚产业引领的生动写照。


  胡铁磊说:“有了产业支撑,我们极贫乡镇就能甩掉贫困的‘帽子’,如期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在谷坝村贵州丰宏盛源公司的田园综合体基地,公司负责人杨勇告诉记者:“在胡书记的帮助下,省科协、县科协的专家组团进村给我们讲技术、做培训,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种植技术。如今、基地的灵芝、松茯苓、野葡萄等经济作物品质、产量大大提高,带动了当地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自从2017年挂职平塘县委副书记以来,胡铁磊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招才引智,将科协系统集聚的专家资源引入当地。通过邀请和组织专家赴平塘讲学、培训、技术服务,扶持合作社等,靶向解决农村技术问题。


  驻村两年来,胡铁磊引进、服务的多个企业,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大改善


  “以前我们住的是漏风的烂木房,喝的是望天水,走的是泥巴路,现在村村组组都有驻村干部,他们帮着我们找项目,修路、危房改造、解决吃水困难,是我们的贴心人。”大塘镇新场村上木老组组长陈应兵对如今完善的基础设施,非常满意。


  陈应兵满意,是因为他家的危房刚刚被改造成了漂亮结实的安全住房。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想不通,不想改造家里的老房子。后来胡铁磊书记多次上门来跟我讲政策,打动了我,最后我终于同意改造危房,现在也住上了好房子。”陈应兵笑着说。


  在大塘镇干部和各级驻村干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像陈应兵一样的群众,享受到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


  大塘镇党委书记令狐昌洪介绍,大塘镇以推动基金项目为抓手,实现100%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形成立体式的交通路网,打通了全镇群众出山的道路。


  不仅如此,大塘镇还实施镇村供水一体化工程,实现全镇12个村2.6万人口集中供水,达到饮水安全目标,结束了村民吃望天水的历史。同时,大力推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效保障群众发展生产用水。


  谷坝村贵州丰宏盛源公司的田园综合体基地里,公司负责人杨勇正在查看灵芝生长情况


  大塘镇还积极实施电力提升工程,有效解决全镇电力保障不足的问题。实施危房改造和透风漏雨提升工程,有效解决1898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


  同时,大塘镇还积极通过实施危房改造、老旧房及透风漏雨整治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切实解决群众住房保障问题。


  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684户3171人,已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度搬迁县城共26户101人,目前已入住20户73人,入住率为76.92%。通过实施危房改造、老旧房及透风漏雨整治等,2018年共实施危房改造33户,目前已全部竣工;2019年实施42户,已开工42户,主体竣工10户,竣工入住1户。


  精神面貌大提振


  9月11日,记者走进平坡村赖惹组,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两旁花木葱茏,漂亮的竹篱笆围着小小的池塘,池塘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村里家家户户的墙上,画着充满文明新风的宣传画。小广场里,满树花开的桂花树、黄色的健身器材把小村里妆点得美丽又温馨。


  “记者同志,说出来不怕你笑话,以前,我们这里全不是这样,环境脏乱差。能有现在的村容村貌和驻村干部们的努力分不开。”74岁的村民陈廷孟说。


  陈廷孟告诉记者,以前的赖惹组村民们没有打扫环境的习惯,加上家家都养牛养马,一到下雨天,村里的路上粪水横流。


  大塘镇葱葱郁郁的茶园


  “后来,国家的村村通、组组通好政策落实到我们这里,胡书记和驻村干部们走进村里来,挨家挨户地发动我们打扫好环境卫生,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村民陈廷赔接过话茬。


  因为修路需要拆掉陈廷赔家挡在路中间的厕所,他不愿意拆。胡铁磊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多次和他谈心,“后来,胡书记说这是方便大家出行的好事,我想通了,就同意拆掉厕所,给大家修路。”陈廷赔笑着说。


  平坡村赖惹组网格员陈邦勋对胡铁磊很是敬佩。“胡书记从来没把自己当做是挂职的副书记,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帮着我们搞发展。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向同小康”他说,“除了认真负责,胡书记干工作还很有方法。他不仅积极引进大项目,抓好项目落实落地,对群众关心的难事、急事也牢牢记在心上。”


  美丽的乡村


  赖惹组的环境改造,胡铁磊多次进村入户不仅动员大家,还亲力亲为,带着群众一起行动。“看到他一个外人都这么积极地帮助我们改造环境,我们哪里好意思不加紧行动嘛。”陈邦勋笑着说。


  在胡铁磊的带动下,村民们的内生动力也被激发起来了。“别的村都可以把村子搞得漂漂亮亮,我们为什么不能?”


  随后,村民们自己动手扮靓村庄,并制定了村规民约,群众精神大大提振。


  看着改造一新的赖惹组和干劲十足的群众,胡铁磊心里眼里都是笑意。“虽然两年驻村时间即将结束,但看着越来越美丽、发展越来越好的大塘,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值得。”


  在大塘镇,得益于当地以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入口开展的智志双扶,越来越多的群众像平坡村赖惹组一样激发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发展活力。


  胡铁磊(中)与大塘镇驻村干部在一起


  群众精神面貌大提振,得益于大塘镇开展的“六个一”为载体,全力推进“三包三洁三比”。“六个一”活动载体就是讲习所上一堂课、为群众办一件事、村民组开一次会、村党支部进行一次座谈、同外出务工人员通一次话、交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知心朋友,推进“三包三洁三比”人居环境整治,三包:班子成员包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包主干道、帮扶责任人包户室内外,三洁:室内整洁、室外清洁、水体保洁,三比:村与村比、组与组比、户与户比,强化政策宣传,采取“奖惩结合”“红黑榜”的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切实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和提升满意度,切实培养群众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胡铁磊说,如今的大塘,产业兴旺乡村靓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群同心决战贫困,为夺取全面小康总攻全胜不懈努力。


  大美大塘,未来可期。(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