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黎平县孟彦镇:绿壳蛋“孵出”富民产业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罗石香 刘蓝婴 王维维


  走进孟彦镇八柳村蛋鸡养殖小区,鸡圈内外,身板小、肉乌黑的绿壳蛋鸡自在地“散步”、悠然“唱歌”,刚下蛋的母鸡表功般地“咯咯”大叫。穿着亮色衣服的记者靠近,被惊吓得大声叫着展翅飞腾。


  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跟县城50余公里的孟彦镇,交通不便,四面环山,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产业基础薄弱。近3年来,这个纯农业乡镇,因其绿壳蛋鸡产业迅速发展而受到关注。


  家鸡当做“野鸡”养 产业其实不理想


  2016年,省政协机关结对帮扶黎平,将帮扶毕节市七星关区发展绿壳蛋鸡产业的经验复制到黎平,并创新性地提出“1244”发展模式(一户贫困户、建2个鸡圈、放养400羽绿壳蛋鸡、实现年收入超4万元)。在肇兴、双江、孟彦三个乡镇试点,孟彦镇岑湖村是其中之一。


  经省政协机关帮助,在岑湖村植被良好的山头上,建起了100余个木结构“鸡屋”,接通水、电,修通水泥便道,免费提供鸡苗,在山坡上放养绿壳蛋鸡……


  几批鸡养殖下来,因鸡死亡率高、产蛋率低等原因,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因“赚不到钱”,养殖户纷纷弃养,“1244”模式在岑湖无疾而终。


  9月初,记者在岑湖村看到,山上的鸡舍已“鸡去屋空”。


  2017年,黔东南州政协帮扶八柳村,为其筹集50万元帮扶资金,并建议按照“1244”模式,继续发展绿壳蛋鸡产业。


  有岑湖的前车之鉴,对继续发展绿壳蛋鸡产业,镇、村干部心有忐忑。但该村人均耕地不足0.4亩,产业资源匮乏,一时找不到更好的产业。


  “岑湖蛋鸡产业的问题主要出在鸡苗、技术、管理、饲料、市场等方面。”镇党委书记唐大才总结道。


  鸡苗不合格、养殖缺技术、管理不到位、饲料配方不科学等等,造成鸡的死亡率、产蛋率低、绿壳率低,影响养殖效益;同时,销售渠道不畅通,鸡蛋滞销,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


  “岑湖的蛋鸡产业虽然没发展起来,但售出的绿壳鸡蛋,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线上复购率高达30%,可见,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没有错。”唐大才说。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绿壳蛋鸡产业仍不失为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经反复讨论,村、镇达成共识:继续发展绿壳蛋鸡产业,但改变“喂饭式”扶贫,遵从“市场逻辑”发展。


  调整思路闯新路 产业长成“摇钱树”


  八柳村调整了发展思路,商定出“1131”模式,即建一个养殖小区、成立一个合作社、养殖3000羽蛋鸡、年收入10万元;改放养为半圈养半放养,改养殖户“各自为政”为“五统一”,即统一鸡苗、饲料、防疫、管理、市场,确保蛋鸡存活率、产蛋率,鸡蛋品质和养殖效益。


  政府融合各方资源,支持产业发展。除州政协帮扶的50万元资金外,还通过多种渠道整合扶贫、项目资金229万元,合作社自筹30万元,共计投入绿壳蛋鸡资金309万元,建成了管理用房、脱温场、50多个鸡舍、7个标准化养殖小区、饲料加工厂以及种鸡选育场,占地面积超400亩。


  “像孟彦这样的山区,产业缺乏,商业滞后,产业发展初期,政府不整合资源,不全方位支持,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别说做大做强,‘存活’都难。”唐大才说。“当产业具备造血机能、适应市场后,政府应及时退出。”


  “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干部。”因缺少带头人,八柳村的管理曾一度陷入“瘫痪”。2016年底,在外经商的刘定朝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领头组建了新班子。2017年初成立“八棵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刘定朝等村干部组成的团队,成为产业发展初期的“主力军”。


  此后,经协调各方力量,引进企业与合作社合伙,成立了黎平牧柳农业公司,并注册了“牧柳””商业。技术、管理、经营的“团队”不断成长壮大。


  2018年,经人引见,贵州师大的蔡伊博士带着团队来到孟彦,指导合作社发展产业,探索延长上游产业链,致力培育适应能力强、产蛋率高、绿壳率高的种鸡,提升孟彦绿壳蛋鸡产业的竞争力。来自安徽的“土专家”梅凯锋任合作社“技术总监”,长年吃住在村,辅导养鸡技术。


  作为团队重要的“编外”人员,唐大才为产业发展“当爹又当妈”,争取资金、加强团队、开拓市场等各个环节都有他的足迹。


  经过近3年的努力,孟彦镇的绿壳蛋产业形成了脱温、养殖、饲料、市场等环节的产业链闭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保持稳步发展,绿壳蛋鸡产业有望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同心聚力谋脱贫 鸡蛋“孵出”大产业


  前述投入的279万元扶贫资金,全部量化到八柳、芒岭、宝霞、地理等村的273户贫困身上。贫困户可从中可获得三重收益:一是根据量化到户的资金额度,获得6%的保底分红;二是合作社产生的收益,在贫困户、合作社和村集体三者之间,按7∶2∶1的比例分配;三是合作社占“牧柳”公司49%的股份,所获利润仍按上述比例分红。


  贫困户享受3年“红利”后,财政股本转化为村集体资产,成为村民共有的产业。


  从八柳村起步的绿壳蛋鸡产业,通过企业带动、合作社落实、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已发展成全镇的农业支柱产业。


  “产业扩张、企业壮大,一靠品质,二靠市场。”吴通广说。


  经送县、州、省食品部门的检测结果显示:绿壳鸡蛋“无激素、无抗生素、无重金属”。


  出壳的雏鸡,24小时内便被送到脱温场,漫长的“鸡生”要经历脱温、长大、产蛋、育肥、销售等过程,全程约一年半。


  蛋鸡吃得好、住得好、环境好的“幸福生活”,保证了鸡蛋的品质。饲料由玉米、豆粕、辣椒面等8至12种原料组成,“鸡龄”不同,饲料成份不同;“住”的是配有“运动场”的鸡圈,地处山凹,空气清新,水源清澈,环境一流。


  在市场开拓方面,“牧柳”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将鸡蛋销往广东、上海、浙江等全国各地,线上复购率达30%。母鸡“光荣”完成产蛋任务后,经月余“育肥”,还能卖上土鸡价。


  保证品质,打通市场,鸡蛋供不应求,倒逼产业扩大规模。孟彦镇绿壳蛋鸡存栏最多时,日产鸡蛋上万枚。目前产蛋母鸡5000余羽,日产鸡蛋约3000枚。


  今年6月,黎平县出台《绿壳蛋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方案提出:2019年到2021年,将分别实施存栏20万羽、50万羽和100万羽以上。


  借全县产业发展的“东风”,牧柳公司迎来了发展机遇,已与全县11个乡镇签订了协议,按“五统一”标准,共同发展绿壳蛋鸡产业,今年将供应脱温鸡苗12万羽,公司成为未授牌的“龙头企业”。


  记者手记 


  彩虹在风雨之后


  发展农业产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生产、管理、销售……环环相扣,一个环节掉链,全盘皆输。“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发展养殖业更难。


  正因发展之难,失败是常事,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惧失败,敢于从头再来,往往“彩虹在风雨之后”。


  孟彦蛋鸡产业能取得不俗业绩,究其原因,至少有三:


  市场意识得到培育。岑湖村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没有坐等省政协机关“包销”鸡蛋,自行通过线上线下开拓销售渠道。通过销售鸡蛋,带动了大米、茶叶、猪肉等山货销售,2018年,岑湖电商销售额超300万元,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八柳村发展初期,鸡蛋亦通过岑湖电商销售。


  完善管理、壮大“团队”。当产业规模扩大,合作社难以适应发展要求时,及时成立公司,并通过加强与外界联系,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管理、技术、市场团队得到成长和壮大。


  遵从市场逻辑。建立起从脱温、养殖、饲料到销售的“闭环”,完善养殖保险,降低了养殖成本和风险,通过市场需求倒逼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稳步扩张。


  我省农业产业特别是养殖产业,曾走过不少弯路,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建圈、发放畜(禽)苗等方面,忽视了技术、市场风险,造成参与越深,亏损越严重的“产业致贫”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更重视产业链和市场,扶贫资金不仅用于养殖、种植等第一产业,也注重种苗培育、技术培训、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冷链物流、品质监管等各个环节,硬性任务少了,通过市场需求稳步发展的多了。(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