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习水有个穆富贵,把生活过成了自己的“名字”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何永利

通讯员 向小东 罗朝中


习水3.gif

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新貌


  穆富贵“富贵”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边,一幢四间三层的洋楼藏身在树荫间。循着香味前去,总有地道的农家菜让你迷恋。这里是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


  穆富贵出生于1964年,经历过吃不饱饭的父亲,把对未来的期盼一股脑在他们几兄弟名字里体现。


  老大穆富财、老二穆富贵、老三穆富名……


  说到起名字,穆富贵有很深的感触,在他们父辈的名字里,总会有猫狗等字样。听说解放前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落后,小孩不易养活,特意起贱名。


  “养活”成了那代人对孩子们的期盼。


  时代不同了,活着已经不成问题,可是生活还是很难。在穆富贵记忆里,土河村的路上,泥总是很深很烂,总能把他们赤着的脚整个吞噬完。


  翻开土河村的花名册,土河可不止一个“富贵”。


  “富贵”成了父辈们对生活的期盼。


  穆富贵不知道“富贵”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也许父辈们也不是很明白。但是父辈们把对未来的期盼镶嵌在我们的名字,我们就该把他努力成实实在在的模样。


习水1.jpg

如今的土河村


  “富贵”是个充满希望的词汇


  他不只是一个父亲的希望,更是一个时代的希望。在土河村80余岁老支书令狐云海的记忆里,60年代到70年代,可不止土河村有人取名富贵,好多村子都有人叫富贵。


  “富贵”成了穆富贵父辈的期望,也成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走进土河村,一段横跨公路的大堰上,刻在古朴石壁上“毛主席万岁!”几个字特别敞亮。


  这幅充满历史感的画面被拍成照片,悬挂在桑木镇镇史馆的墙上。一同悬挂的还是另外几张照片,展示的是土河渡桥——首渡沙田坝、巧渡白坭箐、飞渡陈家沟——它们是塘房堰的一段渡槽。这条修建于1958年——1962年,土河境内总长2公里的塘房堰,正见证着土河的蜕变。


  首渡的建设时间最长。50年代要建设拱桥,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大,没有水泥和灰浆,就用糯米搅拌石灰沙代替;材料不够,捐,有门板的出门板、有石头的出石头;劳动力不够,能上的全都上……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哪有那么多的糯米?哪有那么多门板?哪有那么多石料?边筹边建,这一建就是一年零9个月,630多天。


  巧渡和飞渡的建设最难。行走的山路特别崎岖,为了抢工期,只得24小时干,打着火把立下誓言,桥不建好誓不还。


  4年,整整四年。土河儿女在时任生产大队队长罗安仁的带动下,战天斗地,钻山取石、肩挑背扛、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建成了塘房大堰。不仅方便桥东西两岸群众的通行,同时还成功将塘房水引灌入村,解决了桑木、二郎等6个公社几万人的生活,灌溉了5000亩农田。


  有人说,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塘坊堰精神。老支书令狐云海感叹,这便是寻找“富贵”最好的答卷。


习水2.jpg

土河村支书穆升党1994年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拍摄的照片


  “富贵”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父辈的期许、家人的期盼,孩子的心愿……他们一点也不敢怠慢。


  穆富贵如此、许多叫富贵的人如此、许多和他们有着相仿名字的人都如此。


  90年代初,穆富贵就离开土河外出务工。穆富贵不是土河村最早外出打工的。最早外出打工的是令狐静。农田灌溉的改善只能吃饱饭,可对“富贵”的期盼可不止这点。


  桑木镇土河村的支部书记穆升党也是外出寻求“富贵”生活的一员。现在,他的手机里还存着一张老照片。1994年,第一次到广东打工时,在造船厂上拍的合影。朋友今年转给他时,他愣了愣,才找到当初的自己。


  第一次出门,没过几天就想回家。“回家?你连车站都找不到,怎么回家?”为了找到回家的路,穆升党在造船厂周边整整转了一天。


  融入打工潮不容易。打开打工时的相册,王小琴记忆满满,王小琴在一张单人照片前驻足,照片上毛领皮衣、牛仔喇叭裤,造型时尚。这是我保存最早的打工时的照片,当初打工时经历的艰辛都变成了现在浅浅的笑颜。


  那时开会,区里总会通报,我们区里那个地方外出打工的最多,建设得怎样怎样的好。对于这样的鼓励,土河村80余岁老支书令狐云海记忆深刻,对于当时的环境,这样的鼓励就是改善区里群众生活最好的答案。令狐静就是这样成为土河村第一个外出打工的人。


  没有外出的,就在家栽种烤烟。一大片一大片的烟叶绿得耀眼。待时间把这绿色烤成黄色,这黄色成了土河村人对生活最好的期盼。


  “背一背烟去买,就能挣到不少钱。”那时的土河村,回风炉、电视机、转角沙发等成了“富贵”生活的标配。


  许多村民在外地安了家,穆富贵也挣了不少钱,终于他们努力把生活过成了自己的名字。


  父辈许下的名字,正如他们所愿。


习水4.jpg

如今的土河村


  “富贵”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穆富贵回来了。


  村里刚打电话时,不想回来。自己不在老家住,修房有什么用?


  现在回来了,不想出去,自己老家漂亮了,外面住着有什么意思?


  穆富贵将自己闲置的房屋租给公司,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避暑房。


  返乡的可不止穆富贵,王小琴也回来了,自己修建好房屋,开起了超市。外面打工终究是漂泊,如今土河的旅游起来了,生意逐渐向好,今年明显好转。


  这样的生活让王小琴感到简单,幸福,忙的时候脚不沾地,闲暇时,端张椅子坐在荷塘边,晒晒太阳。


  说到土河的变,老支书令狐云海特别感谢脱贫攻坚和旅游发展。这些年,土河实施“三改一化”、“七个一”工程,土河村168户748人脱贫;丰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整合土地、林地600余亩,资金260万,发展养鸡;优化“千亩荷塘”,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画的四周,环绕着一条红色的自行车慢行步道。绕塘而过,发一声愉悦的啸叫,定能惊起几只白鹭,那腾飞的白鹭,将土河定格成一幅美丽的富村山乡村图。


  画的右上脚,矗立着老支书令狐云海的房屋。房屋前“令狐能住居”几个字特别显眼。令狐老人拿着手中的旧照片,感叹着生活的变换,也预判着土河的未来。


  “能人将成为土河发展的关键。”他把对未来的期盼播种在孙子的名字里,“令狐能”中的“能”又将在土河开起一个新的时代。(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