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党建促脱贫 茶园变“银行”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娟 王飞


  汽车从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出发,沿着绵延的青山,40分钟后抵达大水溪村。站在高处眺望茶园,满目皆绿。


  日前,在村委会门口,茶农们正有序地将上午采摘好的茶青称重、核价。“今天共采摘16.25公斤,按每公斤4元计算,有65元收入。”村民严纯勇告诉记者。


  “早些年,可不是这样。”说起产业发展,大水溪村支部书记王正芳感叹,过去的大水溪村,山高坡陡、产业滞后,土地广种薄收。


  如何让村民增收?选准产业是关键。“镇党委多次调研后,确定了以‘山顶种茶、山腰种果、山下美村’为主的发展方向。”紫薇镇党委书记汪明介绍,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比较适合种茶。2009年,首先在大水溪村、团龙村种植。2012年以来,全镇逐渐开始大面积推广。


  茶园虽成功种植,但茶农却在市场上“单打独斗”,收益低下。为打破产业困局,2017年11月,经过充分调研和认真分析后,紫薇镇出台了《关于整合茶叶资源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成立梵净贡源茶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实行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大水溪村和其他8个茶叶专业村迎来了产业发展转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水溪村按照“村社合一”模式,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茶园流转、统一管理等由支部牵头负责。不仅如此,2018年,当地还选拔了2名头脑活、干劲足、能吃苦的干部,分别担任攻坚队队长和工作队队长,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召集村民开群众会,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流转土地……这是攻坚队队长杨松去年刚上任时的主要工作。杨松告诉记者,目前,全村种植茶叶687亩,覆盖145户560人。大水溪村原本有贫困人口39户140人,通过发展茶产业已有34户134人实现脱贫。“今年,打算让余下的5户6人全部脱贫摘帽。”


  “以前种水稻、玉米,别说拿去卖了,有时还不够吃,更没有什么结余了。”55岁村民田成告诉记者,自从他家种了9亩多茶叶,去年已实现了脱贫,今年卖茶已收入1万元左右。


  田成还算了另外一笔收入账:在基地务工,一天有80元收入;采摘茶叶一天也有五六十元;9亩土地流转,每亩200元……一年下来,靠茶叶销售、务工、土地流转等,能收入2万多元。


  “我们的茶叶不愁卖。”王正芳说,今年以来,仅春茶就卖了73万余元。“梵净贡源茶业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后,茶农们分享到发展红利。如今,茶产业已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绿银行’。”


  据介绍,大水溪村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助农增收,是紫薇镇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让群众得实惠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形成了驻村干部、村委班子成员等团结奋进的工作局面。通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惠民政策、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帮助解决相关难题等……一系列举措为大水溪村决胜同步小康提供了动力,形成了党组织“领”、农村党员“带”、贫困群众“干”的生动场景。(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