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的台湾故事 | 台商古永雄:指点“姜”山,突破镇宁小黄姜市场困局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袁航 见习记者 李兰松


  在贵州镇宁自治县以西4.5公里的产业园区里,一位57岁的台湾商人打破了镇宁小黄姜难以叫响专业市场的困局。


  这名台商叫古永雄,是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9月20日,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贵州黔棠姜公司,探寻古永雄在镇宁的生姜市场突围之路。


DSC_5532.JPG

古永雄接受两岸媒体采访


  2016年,在广东深耕种植业30余年的古永雄为应对沿海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把投资目光转向中西部城市。


  考察投资项目期间,古永雄辗转全国各地。在镇宁,他被这里的优质小黄姜所吸引。


  2016年12月,通过当地招商引资的方式,古永雄在镇宁注册成立该地首家台资企业,也是安顺市首家以生姜为原料进行种植加工、品牌设计、研发、销售标准化的企业——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从沿海广东到内陆贵州,快速锁定镇宁小黄姜产业的背后,广阔的市场前景、巨大的发展空间、多方共赢的格局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古永雄选择这里的核心逻辑。


  镇宁小黄姜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


  早在民国时期,镇宁境内就有姜农种植小黄姜习惯,其品质以其辣味浓香、品质优异而知名于邻近各县。


DSC_5542.JPG

古永雄介绍公司发展情况


  作为镇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物,小黄姜种植面积不仅居镇宁县经济作物第二位,更居贵州生姜种植面积首位。2017年,镇宁种植小黄姜6.2万亩,产量达12.4万吨。


  在镇宁考察期间,古永雄敏锐地发现,镇宁县生姜产业虽然量大质优,但受市场价格波动、销售渠道单一、信息不对称、姜农观念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了专业市场缺失、品牌效应不高、小黄姜附加值低等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也是当地政府正极力解决的难题,引进古永雄的企业正是解决难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镇宁小黄姜产业传统的种植和销售模式,对我来说,有着很大的商业空间和市场前景,我们可以通过深加工,提升小黄姜的附加值,获得产品利益最大化。”古永雄坦言,但对当地农户来说,这种模式却是他们难以通过小黄姜产业增收致富的问题所在。


  2017年11月,为推动小黄姜产业实现多方获利、多方共赢,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姜标准化种植加工销售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以种植、收购、储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链。


  “以前老百姓缺乏销售渠道,依靠传统售卖,往往面临收购者‘挑肥拣瘦’的困窘。现在,我们通过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和搭建销售平台两种方式,帮助他们实现产销对接,解决农户销路问题。”古永雄说。


DSC_5560.JPG

两岸媒体观看“黔棠姜”展示产品


  同时,贵州黔棠姜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建立生姜种植基地,通过专业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培育,打造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


  目前,贵州黔棠姜年加工生姜2万吨,以姜黄素、姜黄粉、姜黄酱油、姜黄饮料、姜糖、沐浴乳、洗发乳为主的产品除了在重庆、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市场走俏外,还远销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外市场。


  “2018年,我们的产值实现1.2亿元,现在每年直接向社会提供工作岗位200余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古永雄说,“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不仅解决了部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也提升了镇宁姜农的种植积极性。”2018年,镇宁生姜种植面积达10.8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涉及农户近4000户。


  从建厂到投产,不到三年时间,古永雄的“黔棠姜”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他说,公司能快速发展,与贵州良好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对台商的优惠政策息息相关。


  “在镇宁发展的这几年,每当遇到困难,园区相关部门都会积极主动地帮助我们解决。”古永雄说,现在贵州正逐步摆脱过去在外人眼中落后的刻板印象,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这里充满了发展机遇,希望更多台湾同胞来这里看一看、走一走。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