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初心·传家宝】三个银元讲述84年前的红军故事

微信图片_20190728230329.png 

  “一定要好好保存,不能搞丢了,这是红军留下来的东西,非常珍贵。”92岁的邓应荣老人常常叮嘱80岁的弟弟邓应明,千万不要把当年红军留下的三个银元弄丢了,那可是家里的传家宝。



  当年红军留下的三个银元

  银元被邓应荣用一块红色的丝绸裹了又裹,用方形盒子装着。兄弟俩时不时会拿出银元看看,擦一擦,不让它们粘上一粒灰尘。

  邓应荣虽然已经92岁高龄,但精神特别好,思维也很清晰,说起这三个银元的来历,老人记忆犹新,有说不完的话。

  邓应荣家住在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惠民村青山寨,1935年1月,红军部队村里突然来到寨子,他从此和红军结缘。



  邓应荣向记者讲述三个银元的故事

  邓应荣说,听说红军要进寨了,寨里的父老乡亲吓得纷纷往外跑,有的躲进了树林里,有的钻进了山洞,不敢出来,村子里只剩下几位跑不动的老人。

  “大家都没有见过红军,国民党一直给群众宣传,说红军是共匪,要杀人,要共产共妻,所以大家都很害怕,红军突然来了,大家吓得到处躲藏。”邓应荣说。


邓应荣和邓应明兄弟俩拿出当年红军留下的三个银元


  躲藏的群众悄悄观察,看见红军队伍步伐整齐,进村后也没有拿老百姓的东西,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邓应荣说,他当时只有7岁,与父亲躲在一棵大树下,趁父亲不注意,一个人跑进了村子。

  “那时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邓应荣说,他见到红军后,觉得红军对他很友善,还叫他把躲藏在树林和山洞里的父老乡亲们喊出来。

  邓应荣清楚地记得,当时红军反复向大家喊话,叫大家不要怕,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要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打天下,让穷人过上好日子。在红军的感召下,躲藏的群众三三两两地走了出来。

  后来,红军队伍就驻扎在老百姓家的屋檐下和空房子里,不随便进老百姓的屋子。


邓应荣和弟弟邓应明在青山寨会议会址门口合影

  得到群众的支持后,红军在村里架起了柴火,开始做饭,菜切好了却没有盐,红军就问哪家有盐,可以出钱买。邓应荣说,那个年代,盐很少,普通百姓家根本没有多余的盐。

  问了半天,大家都说没有,红军没有找到一粒盐。“我家有盐,我家有盐,我看见妈妈藏了一块在灶台下面。”邓应荣说,自己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大声地说了出来,当时还被一位长辈批评,叫他不要乱说。

  邓应荣说,父亲当时每逢赶集就为盐贩代卖盐,留了点盐供一家人吃,平时家里也根本没有多余的盐,有一次父亲把卖剩下的一块带回家,母亲就悄悄地藏在了灶台下面,正好被他看见了。


邓应荣邓应明兄弟俩在家门口

  邓应荣带着红军到家里,果然在灶台下面找到了一块盐。当时家里没有其他人在,红军找到盐后,给了他三个银元,还叮嘱他一定要交给父母。

  邓应荣说,当年红军在青山寨停留了两天,在邓家祠堂召开了青山寨会议,还打开附近一个地主家的粮仓,把谷子分给了村里的穷苦百姓,深得群众信任。

  红军走后,邓应荣把三个银元交给了母亲,母亲把银元保存了下来。邓应荣说,尽管当时家里很穷,但母亲还是不忍心花掉那三个银元。母亲说那是红军留下的东西,得保存好,再揭不开锅都不能用,更不能弄丢了。自那以后,母亲小心翼翼地保存着那三个银元。

  受到红军的影响,邓应荣和弟弟刻苦学习,邓应荣成为省粮食系统一名干部,弟弟邓应明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退休后,兄弟俩都致力于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传承长征精神,还自费办起了农家书屋。


邓应荣兄弟俩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邓应荣说,母亲临终前,把银元交给了他和弟弟,兄弟俩一直把三个银元保存到现在。

  如今,邓应荣已经92岁,弟弟邓应明也80岁,兄弟俩一直把三个银元当宝贝一样保存。邓应荣说,三个银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精神,他们要把它一直传递下去。

  (来源:天眼新闻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潘树涛 见习记者 杨柳 通讯员 丁思江 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