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践行“四力”|崇新村的精神脉动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蒋洪飞

  “这个地方的路线是正确的”。

  1955年,毛泽东主席为《凤冈县崇新乡是怎样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互助合作的》作亲笔批示。

  550字的按语,露锋起笔,高度肯定了崇新乡(现凤冈县永安镇崇新村)开展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

  团结互助、攻坚克难、共同富裕的“崇新精神”在这里萌芽、发展。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穿行,穿过海波1400米的飞峰坎,凤冈县崇新村便映入眼帘。

  崇新村距凤冈县城30公里,全村辖12个大组,32个村民小组,面积21.5平方公里,现有农业人口7038人,森林覆盖率达90%。

  走进崇新村,云蒸雾绕,青山含黛;白墙瓦黛,鳞次栉比; 一望无际的茶海蔓延到天际,满目皆绿;四通八达的通组路、连户路,犹如毛细血管,延伸到每家每户。

序列 34.00_00_39_22.静止007.jpg

  “崇新精神”代代传

  5月中旬,微风不燥。一大早,崇新村毛主席批示纪念馆就热闹起来,原开阳县双流茶场的125名老知青在这里开展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这批知青分别自杭州、昆明、重庆、贵阳等地。

微信图片_20190517143353.jpg

  “每月来这里开展党建活动的单位很多,这里已经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崇新精神”的示范点。”崇新村党总支书记何江说。

  在崇新村,“崇新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崇新人民团结互助、攻坚克难、奋起逐梦。

  全国解放后,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当时耕畜、农具缺乏,生产力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生产力,村民开始团结起来,以农具、劳动力互换的形式,开展互助合作。

  顺应时代浪潮,崇新乡(现崇新村)也开始了互助合作。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以朱克志为代表的5名村民组建了全乡第一个互助合作小组,后来组建了13个互助组,7个常年互助组,14个临时互助组。

  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互助合作又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时任中共凤冈县委组织部部长的柳耀华在《对毛主席就崇新乡一文批示的回忆》中写道:崇新乡,在当时的全县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全县农业互助合作化的一个缩影。

  1955年,柳耀华到崇新乡党支部和区乡干部举行座谈会、个别访问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听取区乡干部、党支部的修改意见后,写下了《凤冈县崇新乡是怎样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互助合作的》。

  《凤冈县崇新乡是怎样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互助合作的》呈到中办后,毛主席亲笔为这篇文章写了按语,按语共计550字,第一句就是“这个地方的路线是正确的”。

  此文还被选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全书共176篇,贵州共选入8篇,毛主席写有按语的共102篇,崇新乡的一文是其中一篇。

  “这个地方的路线是正确的”。毛主席的光辉批示高度肯定了崇新村开展互助合作的正确道路,也为崇新村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村支“两委”的引领下,崇新村已有专业合作社15家,近万亩茶园,千亩辣椒,百亩烤烟、万寿菊,已成为崇新村民美好生活的强大脉动。

序列 34.00_00_23_04.静止002.jpg

  协同发展走新路

  在崇新村朝农食用菌合作社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马桑菌和黑木耳,这里出产的马桑菌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

  茶农穿梭于阡陌之间,手指翻飞间,一缕缕茶叶就成了茶篓里的收获,沉甸甸的茶篓里,装满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最多的时候50个人务工,最少也有十多个,都是附近的村民,每人一天的工资是100元。”朝农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朱忠义说。

  今年,朱忠义种植了10万亩黑木耳,5万棒马桑菌,马桑菌卖到了50元一斤,黑木耳30元一斤,还是供不应求。

微信图片_20190517143345.jpg

  明年,朱忠义还要扩大马桑菌和黑木耳种植规模,并扶持当地村民参与种植,共同致富。

  “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以“崇新精神”为引领,凤冈县提出打造“全域有机及全产业链有机”的战略决策,永安镇提出打造“中华茶旅第一镇”的目标,茶海之心风行天下,崇新村茶产业发展迅速崛起,烤烟、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全面铺开。

  2017年4月,崇新村成立了集有机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凤冈县新众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崇新村委会出资120万元,控股并占股60%,再面向全体村组干部集资80万元,招股40%。

  截至目前,已实现产量300吨,产值30多万,带动就业20余人,25名贫困户分红2000元。

  “接下来,我们准备把15家合作社联合起来,互助合作,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崇新村党总支书记何江说。

序列 34.00_00_36_21.静止006.jpg

  互助合作展新颜

  走进崇新村双塘组的三山两塘景区,复古的寨门、成片的果林茶园和古老民居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微信图片_20190517143916.jpg

  说到双塘组的过去,村民们无不感叹:以前太穷了,日子太苦了,在外面说是双塘组的人,感觉都没有面子。

  一直以来,崇新村双塘组是崇新村出了名的干烧地,村民只能以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业为主。

  加上交通不便,双塘组犹如一座孤岛,藏匿于深山之中。

  2014年,崇新村开始规划修建崇新水库,双塘组的大部分农田被征用。

  土地没有了,村民们开始担忧:“没有了土地,靠什么活啊”、“如果不想点路子,手上的补偿款没多久就花完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能坐吃山空,要想出路。”

  土地没有了,村民们开始摸索新的“出路”。

  2017年1月,在村支“两委”的引领下,以朱俊刚为首的6名村民成立了凤冈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余村民以流转土地的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车厘子、枇杷、桃子、李子等。

微信图片_20190517143400.jpg

  “产业太单一,水果种植需要好几年才见成效,我们不能干等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李明说。

  “结合我们村的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几位合伙人一拍即合。

  合作社成员开始到湄潭县七彩部落、余庆县红渡村、正安县谢坝乡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开会讨论发展思路。

  2017年8月,凤冈县文体旅游局开始定点帮扶崇新村。

  “投影PPT+音响”,全村首场群众会在双塘小组农家院坝举行,县文体旅游局驻村干部和村包组干部轮番上阵讲述旅游开发、脱贫攻坚及常规工作,双塘组情得到综合研判,双塘组村民豁然开朗,建设“三山两塘”成为村民一致认同的“双塘梦”。

  “此后开会在双塘组成为常态,前后开了一百三十多次村民会议,每家每户去走访,不等、不靠成为村民的共识。”旅游局帮扶干部杜波说。

  思路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干!

  平场、搬运、拆房子、搊房子、盖瓦,战晴天斗雨天,只要家里没有农活,村民们都会积极参与进来,投工投劳,不计报酬。

微信图片_20190517144622.png

  “那段时间每天都是热火朝天,大家没事都会来帮忙,老人小孩都参与进来,最多的时候有130多人来帮忙,都当成自家的事情在做。”李明说。

  2018年7月,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个集生态旅游、绿色采摘、民俗表演、农耕体验、民宿、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了。

  7月12日,景区迎来了第一批客人,靠餐饮就盈利了1000多元。至今已接待五千多人,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

  “之前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也看到了希望,很开心,很激动。”合作社负责人朱俊刚说。

  一直以来,双塘组“盛产”萤火虫,作为“生态环境的监测师”,萤火虫只在干净的环境里才会生存下来。合作社把原来的品种改良,投放到茶园、果林、稻田里,每年的3月份到9月份都会看到成片的萤火虫在茶园果林间穿梭,已成为三山两塘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1.png

  合作社结合凤冈县提出的打造“双有机”的战略,借助萤火虫的独特魅力,推出了萤光茶、萤光稻、原生态猪肉等特色农产品。

  接下来,三山两塘景区还将打造古营盘民宿区、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晒谷场等景点,还将把民俗文化表演“搊房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不只是我们合作社的付出,三山两塘景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离不开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和我们高方支部的领导和支持,更离不开双塘组31户、176人、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合作社负责人朱俊刚说。

  三山两塘的动人故事背后,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深刻体现,也是新时代“崇新精神”的生动实践。

  在“崇新精神”的引领下,崇新村将继续围绕“双有机”发展战略,践行绿色发展之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天蓝、地绿、山青、水净。在这片2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