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致敬劳动者】杨正熙:7年时光 ,手绘了一幅牛耕部落“油画”

 文字/视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胡岚 徐微微 龙本枝

   走进贵州省黎平县洋洞村,幽涧鸟鸣,梯田层叠而上,村民安居乐业,宛若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


  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黎平县尚重镇人民政府驻村干部杨正熙,用7年时光领跑了洋洞村的农业复古之旅,续写了传统农耕的长卷。

1.jpg

风景如画的洋洞村

  “守农有牛米、牛耕部落、牛棚客栈,我们一直都在摸索着前进。”近年来,杨正熙和乡亲们利用洋洞村山水相连的自然地理环境,打造了“农、文、旅”融合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让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家乡逐渐摆脱了贫困。


  现今,洋洞村被誉为“最后的牛耕部落”,生态有机已然成为这里的亮丽名片。这张名片塑造了七年,打磨了七年,终于走出大山,走出贵州,面向世界。


  2016年,杨正熙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9年,杨正熙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记者问他心中是什么感受,他笑笑说道,“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我们会坚定心中的信念,一直走下去。”

2.jpg


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正熙

  “我从未忘记那个味道,从喝到那碗米酒开始,它便在我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


  思绪回到20多年前,杨正熙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钻研和努力,他从林场副场长做到了乡镇镇长、镇党委书记。在一次调研走访中,他偶然喝到一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翁用高杆麻红酿制而成的米酒。第二年,杨正熙再去探寻这位老人,想向他讨教如何用高杆麻红将这碗米酒酿造如此香醇,却因老人过世再也无法找到。


  “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没能将高杆麻红种子保留下来。”杨正熙感慨到,正是这次遗憾,促使他心中的种子发了芽,改变了他的一生。


  2012年底,杨正熙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乡镇党委书记的职务,在一片质疑声中回到家乡,开始专心收集稀有的古老作物、中草药等物种,一心为这些种子的保留和传承忙碌着。


  “越偏僻的地方稀有物种越多,每一颗种子都有它独特的基因和价值。”2013年,杨正熙走遍了黎平县的300多个村寨,用一年时间收集了1000多份种子,光农作物的种子就有90余种,还在黎平八舟主持建设了黎平县地方农业物种保育场。

3.jpg


杨正熙收集到的部分种子

  在杨正熙看来,保护好这些宝贵的种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是家乡摆脱贫困的希望。


  “自己不先实验,乡亲们哪肯跟你干。”收集到种子后,杨正熙和村里的几个农户种植了80多亩水稻,收了5万多斤稻谷,也卖出了好价钱。


  “这条路子可以走,也能让父老乡亲参与进来。”2015年,杨正熙组织家中有牛的乡亲们成立了“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白日里同村民一起在田地里忙碌,夜里则在耕读夜校对村民进行指导,让村民们懂得“生态有机”利已利人,自觉自愿申请加入合作社。


  “大批订单不好拿,也给了我当头一棒。”杨正熙回忆到,因为没有生意上的头脑,最开始的有机米定价过于随意,售后服务跟不上,导致向农民承诺的订单没有兑现,自己便一个人扛了下来,向村民们收购了所有“有牛米”,这也成为杨正熙不敢回忆的痛处。


  近百万元稻谷收购款从哪里来?


  那是杨正熙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他卖掉自己县里的房子得到30多万元,姐姐卖掉传家的银饰支持了10多万元,再东拼西凑50万元,才填补上了这个大窟窿。


  为了将从村民手中收来的米卖出去,那一年,杨正熙一直在上海、浙江、北京多地辗转奔波。“在上海遇到侗族大歌队,本想借助表演卖出点米,可是观看歌舞的人很多,米却只卖出寥寥几斤。”杨正熙说,那时候真是沮丧到了极点,想从天桥上跳下来一走了之,但最终还是咬牙挺了过来,在心中为自己暗暗鼓劲“不能放弃”。


  直到2016年10月,杨正熙终于把一些米卖了出去,新米也收了上来,合作社终于在跌跌撞撞中走上了正轨。


  2017年,洋洞村(上洋村、下洋村、岑埂村)三个村,1397户加入了合作社,这里实现了全民全域生态有机农业,探索出了偏远贫困民族山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守农有牛”方法。并在找到的1880多个农业物种中优选了6个稻谷品种,让合作社的村民用“牛草+牛粪+牛耕+放鱼+放鸭”的传统方式种植,让青山绿水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也实现了洋洞村民的增收。

4.jpg


村民们收获的有机菜籽

  全体村民加入合作社后,洋洞三个村共同制定了“洋洞村规民约”,并对村民土地、耕牛、牛棚、入社股金、交售产品、物质折资和参加义务劳动、表演等全部计算积分,给予积分登记,所积累的数值,适时公布,作为合作社分红依据。还组织老社员代表制定并通过了民俗约法侗款《守农有牛生产律》......


  “有了分红,有了民约,村民的积极性很高。”杨正熙用朴实的语言说,不放化肥,不打农药,生产出来的米绿色健康,品质好,不愁销路。


  “以前卖出去的稻谷1块钱一斤,现在卖给合作社能收到4块钱一斤,也能得到不少钱嘞。”洋洞村村民杨明芳虽然已经50多岁,但家里养了两头牛,还入了股,单在合作社一年就能拿到一万多的收入。上了年纪的村民不懂得什么叫做生态有机,但他们也希望增加收入的同时将古老的农耕文明传给下一代。

5.jpg


在田里耕作的杨明芳

  “有牛哥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又有着村干部的经验,我们大家都相信他,就跟着他干。”杨邦荣坚定地说,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一辈都回到了洋洞村,加入有牛哥的农业复古长跑,他们知道,生态就是家乡最大的宝藏。


  而今,杨正熙又带领乡亲们挖掘出了更多的宝藏,他们在原来建设“牛棚”的地方和“四荒”地上,改造修建成“牛棚客栈”,来自广州、上海、苏州等地 “守农有牛米” 的“粉丝”、纷纷涌入洋洞村“见证”有牛米是怎样耕种,感受原生态的农耕生活,成为洋洞“新村民”。


  洋洞村这副乐居画卷,正抹上更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