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学习小组”点赞贵州:让土里长出金子,这个省有办法

   编者按:3月13日,“学习小组”公众号发文《让土里长出金子,这个省有办法》点赞贵州,全文如下。


  2018年夏,贵州天柱县南康村,一场乡村产销对接会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竹藏酒、西瓜、折耳根,外乡访客挑花了眼,人均抬回西瓜三五只。

  

  由夏转冬,南康村几百公里外的朱昌镇,脆甜爽口的大萝卜成了当季的养生佳品,10万斤碧秀佳牌白萝卜还乘船出口到了迪拜。

  

  安顺市普定县,与广州、深圳、青岛诸多沿海城市间的“韭黄直供合作协议”正相继落地……

  

  “一颗萝卜甜蜜迪拜,一束韭黄温润沿海”成了今年两会、贵州省递交的爆款成绩单之一。

  

  对于越来越多的贵州乡亲们而言,土里“长金子”,并不是多意外的事儿。

  

  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发展的香葱产业。徐其飞摄

  “革命”

  

  盛产西瓜的南康村,不仅有15亩甜瓜种植基地,还有20多亩大血藤基地、10多亩蔬菜基地和2000多平方米的黑毛猪养殖场。94户村民以“生态股”形式入股当地龙头企业,凭西瓜一项,每户就能年入过万元。

  

  不过,“南康故事”只是过去一年黔贵大地“故事会”的一角。

  

  从整体上来看,2018年,贵州有204万户、788.2万村民像南康村民一样实现了户均增收过万元,人均增收2600余元。

  

  百姓福利外自然也少不了产业红利,一年来,贵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了6.8%,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没有概念?嗯,前者的涨幅是六年来同期最高速度,后者更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0.8个百分点。

  

  什么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正确打开方式”?去年2月,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用一句话给出了回答——“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如何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贵州的“官宣”短而精,就是要在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方面下足功夫。具体来说,即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于各地的产业,以蔬菜、茶叶、家禽、蘑菇、草药等经济作物替代传统的玉米种植,同时,政府也要帮农民掌握种植技术、管理模式和营销技巧。

  

  有朋友要疑惑了,脱贫并不必然要“调结构”。确实。但贵州的情况不同于一般。

  

  当地坡地多平地少,有着特殊地理环境和立体气候,想要发展“高效”的农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把低效作物拿下来,将刺梨、食用菌、石斛等资源禀赋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作物种上去。

  

  怎么提效增收,就怎么来。

  

  湄潭县湄江街道七彩部落的茶叶产业。徐其飞 摄

  推进

  

  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具体工作怎么做?

  

  “咱们就这些地,种上玉米就种不了更挣钱的东西了”“要换换脑筋,原来惦记产量,现在得考虑效益”。

  

  对于贵州农业农村系统的干部而言,给乡亲们一遍遍地讲、变着法地劝,成了产业革命的第一关——“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顺利推进的关键。

  

  贵州土壤瘠薄、耕地破碎、水利灌溉条件差,种植用水量大的玉米实在是划不来。为了“拿出最好的土地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种玉米的传统与习惯,在地头和心头都“地动山摇”了起来。

  

  2018年,贵州全省调减玉米785.19万亩。而腾出来的地干啥,又成了产业革命的当务之急。

  

  在新产业的选择上,取舍标准只有一个——“土地适合干什么”。

  

  比如总体上坡度在15度以下的耕地,就种适合的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15度-25度坡耕地在这些基础选择上还可以“多选”茶叶、精品水果;至于25度以上的坡耕旱地,索性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同时还可发展林下经济;最后,针对贵州全省1700余块500亩以上的大坝,要一坝一策编制方案,每一处都要拈针绣花、精打细算。

  

  如何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进而从根本上整合生产要素,也成了观者眼中、贵州这场产业革命战“没那么容易”跨过的关卡。

  

  而就现在的实践情况看,贵州同样稳扎稳打,全面推广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农户是这一产业链条上的重中之重,企业和合作社带着农民一起闯,但不“代替”农民,更不抛下农民。

  

  决定这场革命成败的,有个关键一步叫“黔货出山”——在全国市场上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跳”。

  

  贵州瞄准了大城市、大市场,着力做好产品的包装宣传和品牌营销,完善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调动机关、学校、社区、医院等方方面面的采购力量,甚至还建起了各贫困村、规模化农业基地专属的电商网站。全线发力,“助攻”村民的腰包。

  

  针对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贵州还“独家订制”了一套妙方要诀:“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形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环环相扣,发起产业振兴冲锋。

  

  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的种桑养蚕产业。潘德玉 摄

  眼界

  

  连续两年GDP增速位居中国第一的贵州,为何集全省之力将“矛头”对准农村产业?

  

  道理不难解。毕竟,发展的“风驰电掣”离不开“攻坚克难”。按总书记的要求,脱贫攻坚时间表到了“决胜之年”,贵州尚有上百万贫困农民需要脱贫、有2000万农民有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是贵州举省的一个精神杠杆,撬动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奋起直追。

  

  面对这种紧迫性,传统常规的办法已难“短期发力”;实现农业结构的全面变革、进而完善“人类减贫史中国奇迹的贵州篇章”,必须要靠超常规的、带有革命性的举措。

  

  与此同时,贵州显然也注意到了过去一年又一关键时间刻度——乡村振兴的开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借力农村产业革命,既是补齐短板、明确走一条以振兴农村产业为重点的全面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也是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与工作统筹。脱贫,更要致富。

  

  如今,贵州这轮产业革命的“秋收账”与“生态账”也都陆续到了位。

  

  比如来自广西的丝绸企业,在古老而原生态的水岩村群山之中建起了崭新的自动化缫丝厂;浙江的农业科技公司把仿野生栽培方式引入了秀峰山下的秀峰村,村里人第一次见识了“科技为农业插上的翅膀”;白及、金铁锁、金钗石斛等一大批濒危野生中草药在贵州逐步实现了人工栽培,黔地灵药宝库开始为产业兴旺释放“药效”……

  

  与之同步,山坡地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玉米等作物的“退出”、网箱养鱼的全域取缔、农药施用量的负增长等也让“绿色”成了这场革命的厚重底色。

  

  星火燎原之势已成,奋起的号子响彻山间。“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让黔贵乡村振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