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图片故事】“一个简易的半导体收音机,那时候稀罕得不得了”

  人物名片:

  严婧瑜,“60后”,贵阳人。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被称为“三转一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四件生活物品甚至可以算得上“奢侈品”。严女士的家中,恰好备齐了这四件物品。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韦一茜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四件在如今看来十分不起眼的生活物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有一个统称——“四大件”,也称作“三转一响”。


timgIQHMAVG6.jpg

“三转一响”(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一段过往有一段过往的回忆。上了些岁数的人说起“三转一响”,都是如数家珍。一块上海牌手表可能是一个姑娘的嫁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可能让小伙儿当上新郎。


  家住贵阳的严婧瑜女士向记者讲述道,自己属于厂区子弟,家庭条件相对来说算比较好的,但是一家六口人,家里老老小小除外,上班的三个人每人每月工资不过几十块,想要买一些“时髦”物件,得省吃俭用存不少时间。


  “我1983年参加工作,工资就是30块钱。那时候,家里买什么大件都得全家举手投票,半数通过了才舍得去买。”


  严女士说到,当时厂区生活有这样的“约定”,几个关系要好的朋友会凑在一起,轮流着“出资”攒给其中一个人,这样,每个人轮流着都会拿到一笔“大钱”,可以给家里添些物件或是买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


  80年代初,严女士的姐夫经人介绍与姐姐相识,“我是小辈,当然得了不少‘好处’。印象最深的就是,姐夫自己买零件组装了一个简易的半导体收音机。那时候带到家里来,稀罕得不得了。晚上六点,有一个调频会播道:‘大家好,这里是奥斯崔利亚(Australia)墨尔本,为你歌唱……’我们每晚都守着收音机听音乐节目。”


  严女士回忆,1981年家人去广州探亲,带回来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收音机。“好些厂里年轻的朋友们听说我家有收音机,都跑到家里来跳迪斯科。”


WechatIMG84_副本.jpg

在贵州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展出了包括“三转一响”在内的许多老物件。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周雅萌 摄


  锃亮的车头,硬挺的车架,清脆的双铃……当时,“凤凰牌”“永久牌”或“飞鸽牌”的自行车可是人人眼痒的紧俏货,严女士的二哥回忆,“我还是小伙子的时候,蹬着自行车去约会,那跟现在开着宝马奔驰一个感觉!”每到休息天,还会把自行车擦得“亮堂堂”,再用塑料布一圈圈仔细包起来,生怕别人不小心蹭到。


  “那时候大家生活都很朴素,能蹬上自行车,已经算是很时髦的青年了。而且,别人确实也能看出,小伙家境还可以,这样去谈朋友也才更有底气。”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缝纫机、录音机早已淡化出视野,手表、自行车则迈向了高端化品牌化。从过去的满足温饱到如今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三转一响”已逐渐消失,然而,它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并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