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图片故事】“在百货大楼上班,是一件‘很拽’的事情”

  人物名片:


  聂俊,贵阳人,新闻媒体工作者。从当年喜欢“潮”牌的少年,到关注城市变迁的媒体人,他见证了贵阳百货大楼在改革开放中的发展足迹。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程星


  “80年代,贵阳百货大楼卖的东西‘潮’得很。”51岁的贵阳市民聂俊还清楚地记得,人生第一件新衣服就购于贵阳百货大楼,“深蓝色的青年装,小翻领,带拉链,是80年代很流行的款式。”


微信图片_20181216175300.jpg

在聂俊(右一)的记忆中,贵阳百货大楼卖的东西“潮”得很。


  那一年,聂俊才15岁,衣服是在卷烟厂工作的姐姐买的。“姐姐每月工资100块钱,那件衣服花了19块钱。”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建于50年代的贵阳百货大楼,地处贵阳城市中心大十字,是解放后贵阳市最为重要的城市建筑之一。


微信图片_20181220210553_副本.jpg

老百货大楼黑白照。市场经济开始前,机动车很少,市民直接在大十字中央穿行。聂俊 摄


  在上世纪80年代,贵阳百货大楼不仅是贵阳人的购物首选地,也是贵州省最负盛名的购物中心。从其他县市到贵阳来的人,大部分都会去逛一逛,就算不买也要“开开眼界”。用聂俊的话来说,贵阳百货大楼就是那个时代的“高大上”。


  聂俊家里第一台电视机就买自百货大楼,“日本产的日立牌14寸黑白电视机,花了500元钱。”而一直让聂俊心心念念的,则是一台日本产的夏普收录机,“型号75777,顶级配置,要卖1600元。”


80年代末的贵阳老百货大楼。_副本.jpg

80年代末的贵阳老百货大楼。聂俊 摄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大变化。”聂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百货大楼里渐渐出现了华日牌电视机、飞蝶牌洗衣机、风华牌冰箱等火遍全国的“贵州制造”。


  “在百货大楼上班,是一件‘很拽’的事情。”聂俊回忆,“在那个凭票购物的计划经济时代,里面买的东西很‘紧俏’,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有时候,急着购买结婚所需家电的人家,会“人托人”地请百货大楼里面的售票员帮忙。


  每次,家里人去百货大楼买东西,聂俊也喜欢跟着去看热闹。“东西都放在柜台里面,要看得请售货员拿出来。买好的东西也没有袋子装,用绳子捆好领着就走了。最多,食品用纸包一下。”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促进了市场繁荣。1988年,贵阳百货大楼成为全省第一家年销售金额超过亿元的商店。图为市民在贵阳百货大楼购物.jpg

1988年,贵阳百货大楼成为全省第一家年销售金额超过亿元的商店。图为市民在贵阳百货大楼购物。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百货大楼的收银场景。售货员把钱和票夹在一起,挂在一条细细的铁丝上。“‘嗖’的一下,‘梭’到十多米外的收银员面前。”收银员找好零钱后,又顺着铁丝“梭”出来。


  这种场景,在90年代结束。


  1985年,贵阳中华路商业街旧城改造,在大十字中山东路口南侧到中华南路转折段建造一座33层的高楼,名为“贵阳市地方工业产品展销中心”。


  1991年,项目建设好后,改为贵阳市百货大楼新营业用房,即“新百货大楼”。


  2005年底,贵阳新百货大楼被拍卖。智诚百货购得后,改造为今天的智诚百货大楼。


微信图片_20181220210701_副本.jpg

贵阳新百货大楼已改造为今天的智诚百货大楼。聂俊 摄


  2018年,已在媒体工作多年的聂俊,专门做了一个题为《贵阳新百货大楼 建成背后的故事》的新闻报道,追忆新百货大楼发展历史。


  在报道中,聂俊采访到当年新百货大楼建设的参与者——贵阳市工贸中心退休职工杨康林。据杨康林回忆,当时国家商业部一位领导来贵阳视察,参观了正在装修的新百货大楼后,发现还是过去的老式柜台格局,便提出“拆除柜台,实行开架销售”。新百货大楼,自此成为贵阳市第一家实行开架销售的百货商店,


  “接着,我们又购买了自动扶梯。”聂俊说,在杨康林的回忆中,新百货大楼开业,大家蜂拥而至,都想体验这种国外发达国家才有的现代化商场。为了防止人多乘坐电梯出现安全事故,百货大楼还在扶梯两头安排了引导员。


  杨康林告诉聂俊,在90年代,正是以新百货大楼为先导,贵阳从大十字到喷水池,先后建成五六个新的百货商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成为贵阳的“王府井”。


  聂俊的那篇报道,还原了杨康林所讲述的新百货大楼历史,推出后引起很多贵阳人的共鸣。曾经走在时尚前沿的百货大楼,已成为几代贵阳人珍贵的回忆。(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