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梵净山申遗成功 ! 背后的故事了解一下?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思瑾


  “恭喜中国!”2018年7月2日,波斯湾西岸的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主持人敲下法槌,宣布铜仁梵净山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使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总数跃升世界第一,也使贵州成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


  作为中国山地省,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虽然连天际峰,风景如画,但是这里又是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区域,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还有280万农村贫困人口。在生态和发展“双重压力”下的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梵净山申遗成功正是贵州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之路”结出的一个硕果。


梵净山.png

  2018年7月2日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铜仁梵净山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梵净山金顶。伍卫东  摄


  变质岩“生态孤岛”的14亿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地都有着“出众的普世价值”,并代表着全球最不同寻常的地域,梵净山就有着这样的“不同寻常”。


  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界处,是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梵净山岩体宛如一座巨大的孤岛从喀斯特丘陵形成的“海洋”中浮出。


  从梵净山麓乘坐缆车而上,半小时时间,从海拔200多米到海拔2500多米的垂直高差,途经常绿阔叶林、常绿落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五个林带造就了生物多样性。


  这一切源于14亿年前,古大陆漂移碰撞,火山岩浆迸发。梵净山的地形地貌忠实记录了东亚古生代以来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并在历经第三纪、第四纪期间的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过程中成为第三纪古植物庇护所,并不断接受来自东西南北各方物种,形成兼具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目前,梵净山约有75%的植物区系发展演化呈现出孤岛效应。


  美国生态学博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资深评估专家吉姆·桑赛尔评价:“梵净山就像一个生态孤岛,有很多物种在里面生存、发展,它的周边就是人类活动的海洋。”


  “梵净山还是一座绿色基因库,是多元化动植物自然生态栖息地,其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大约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孑遗物种。”铜仁市梵净山申遗办公室常务主任周文庆说,最重要的是,梵净山还是“世界独生子”、存世量仅700只左右的黔金丝猴与植物界的“活化石”梵净山冷杉唯一的自然栖息地,而这两者的唯一性,是梵净山申遗的独特优势,其生物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的第十条标准。


金丝猴.png

  梵净山是“世界独生子”、存世量仅700只左右的黔金丝猴与植物界的“活化石”梵净山冷杉唯一的自然栖息地。铜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守护“生物王国”的40载


  2013年10月,梵净山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铜仁市印发《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方案》《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目标方案》。2015年1月,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梵净山成为中国政府2018年唯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五年申遗的背后,是人们对梵净山持之以恒的保护、孜孜不倦的善待。


  早在1956年,梵净山就被国家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


  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成员。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江口、印江、松桃三县政府紧密配合,成立生态巡回执法队伍,对在保护区盗猎野生动物、盗挖矿产、盗伐林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一个月要巡山十几次,最长的一次巡山持续了十多天,吃住都在山上。”松桃人杨昌荣1993年加入了护林员队伍,现已成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管理站站长,他告诉记者,保护区目前已建立了九个管理站,每个站都设有护林员和森林保安,平均一个站有5到7人,负责每个区域的巡防工作。


  2004年,梵净山保护区开始在江口县东南线路建设索道,2009年建成,索道线路距地面高度比普通索道高2米,且全部为封闭式,减少了人为活动对金丝猴迁徙的影响。


  “必须将游客量严格控制在8000以下!” 铜仁市旅发委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刘拥军说,索道修建好后,游客量增加。遇上十一等旅游高峰期,若进山的游客人数接近景区最大承载量8000人,景区立即暂停当天售票,并用广播告知游客,建议未进山的游客择日再游或前往周边其他景区游玩。


  除了建设索道,梵净山保护区还拆除大量宾馆及相关设施,禁止游客在景区内过夜,降低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规范景区垃圾清运管理,定期进行垃圾外运,缓解景区环境压力……系列措施大大降低了外来人员对保护区开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并逐步形成长效的生态保护机制。


  申遗工作启动后,印江、松桃、江口三县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对涉及申遗地范围内的一切建设行为进行严格控制,禁止一切有损梵净山自然生态和环境污染的项目,并启动了裸露山体、植被生态、河道修复治理、梵净山环线荒山的植树造林、原始社区村落保护整治,严查捕鱼挖采及野外用火,以及整治“两违”建筑等工作。


  申遗成功前的58天


  梵净山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北部核心区以及东北部国家公益林三个区域,形成一个连片整体,边界完全重合。提名地外围还有372.39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两道防线保护,凡是涉及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项目,一律不立项,凡是对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可能有影响的行为,一律严格管控。” 周文庆说。


  梵净山申遗成功58天前,5月4日,贵州省城乡与住房建设厅收到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评估报告,报告认为:梵净山提名地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第十条标准(生物多样性),满足完整性要求,但不完全满足保护管理要求。


  “但不完全满足保护管理要求”这句话让贵州申遗团代表团倍感压力。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世遗办主任肖高林说:“每个细节都要充分论证,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成为IUCN评委会质疑的理由,甚至可能导致申遗失败。”


  IUCN的质疑有三点:对于申遗地范围内迁出的百姓是否做到完全自愿、事先告知、公示和有效沟通、公平补偿、技能培训、保存当地民俗文化等;贵州梵净山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否能够制定条款、采取相关措施要明确确保不扩建旅游基建设施、增加游客准入人数;申遗提名地内的大鲵养殖场是否已全部撒除,如何加强管理。


  58天时间,针对IUCN专家组提出的质疑,申遗专家团队和铜仁市申遗办工作人员赶赴提名地的第一线,深入农户家中,深入社区村落,取证和完善申遗补充材料:


  搜集申遗提名地群众通过录音、文字、照片证明“原本生活在偏远地区和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外迁后的住房、医疗、教育以及基础公共设施完善,结合扶贫帮困,实现居民与以往相比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同时梵净山自然环境得到持续改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铜仁市发改委承诺,梵净山申遗成功后,不在遗产地内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索道),并严格控制游客人数;撤除提名地及缓冲区所有大鲵养殖场,并提供影像资料证明。


  补充材料终被IUCN专家组认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为,梵净山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理应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新成员。(责任编辑/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