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基层干部】杨时江:扶贫要循序渐进,“心急是不行的”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江婷婷


  想约到仙桥乡党委书记杨时江特别不容易,因为工作太忙,记者约了三次才定下采访地点和时间。


  “真是抱歉,实在是事情太多,抽不出时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4月3日下午,记者见到了杨时江。灰黑色的上衣上佩戴着党员徽章。虽然身材不高,但骨子里透出一股旺盛的干劲儿。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协调征地、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问题……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杨时江的电话就没停过。


  “这一年多里,都是在这乡里跑来跑去。”杨时江接完电话笑着说,自2016年11月来到仙桥乡后,自己的生活就完全变了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像是“开了挂”。


  黔南州苗岭深山区的仙桥乡,是福泉市唯一个少数民族乡。2014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87人,贫困发生率29.3%。2016年11月,杨时江被委以重任,到仙桥乡任乡长。一年后,被任命为仙桥乡党委书记。


  “仙桥乡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困难,道路不通、饮水困难,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保障。”想起当初的情形,杨时江记忆犹新。初到任上,他马上召集乡里的党员干部连连开会,讨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棘手难题。


  为了让乡里的道路建设、水利工程等民生项目尽快开工,杨时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做思想工作,开会协调。每天天不亮赶到村里,凌凌晨一两点才回到办公室。


图为杨时江带领仙桥乡月塘村谷顶州组群众实施“五改五化”的院坝硬化。(受访者供图).jpg

  图为杨时江带领仙桥乡月塘村谷顶州组群众实施“五改五化”的院坝硬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仙桥乡共落实2800余万元项目资金,完成“一山两流域”和“组组通”项目道路建设22条,投入1300万元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个,建成村级卫生室3个,完成棚户区改造200户棚户区改造,290户危房改造。


  但这并不意味着杨时江可以松口气,贫困村的扶贫工作迫在眉睫。


  发挥仙桥乡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仙桥乡王卡村首先扶持贫困户优先发展特色姜蒜种植和草棚鸡养殖产业。“在杨书记多次劝说和指导下,我决定加入合作社进行草棚鸡养殖,这样一年就可以挣十万块左右。” 养殖基地的工作结束了仙桥乡王卡村村民村民李沛文四处打工赚钱的生活。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仙桥乡创新推行“双订单”脱贫模式。成立小花苗扶贫开发公司,组建合作社13个,引导所有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预购订单,贫困户根据收入预测,达到脱贫标准后和乡政府签订脱贫订单。


  在“双订单”脱贫模式下,仙桥乡扶持贫困户优先发展特色姜蒜4600亩、草棚鸡2万羽,人均可增收4600元,受益贫困户100多户。


  仅仅这些还不够,“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杨时江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融的原则,围绕扶贫产业发展,先后成立了茶叶公司和斗牛协会等3个产业、行业党支部,发挥党组织优势,整合资源抱团发展。通过深入开展争当勤劳和朴实的“阿裤读” 党员活动,组织“阿裤读”党员走村串户,厘清发展思路,推动项目落地。


  如今,仙桥乡建成5000亩茶旅庄园,带动300余人家门口就近务工,人均每年增收4800元。同时,乡里充分发挥金融扶贫作用,利用产业扶贫子基金,与广东温氏集团合作,建设9000头生猪、1200头肉牛养殖场,带动50户贫困户种草500亩,人均每年可增收4000元。


  “贫困户一年可以增收近5000元,中药材种植一年可以增收近3000元,单凭种养殖业,农民一年就可增收8000多块钱。”杨时江为村民们算起了经济账,“别看这些村的扶贫任务艰巨,照这样发展下去,肯定能实现全乡奔小康目标。”


  身挑重担,杨时江充满信心。肩上的担子重了,意味着杨时江更忙了。


  第二个小孩出生10个月了,但他却不能时刻照顾孩子,说到这儿,杨时江的眼眶有些许湿润。


  谈到将来,在杨时江的计划里,留给家人的时间依旧不多。“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和草棚鸡养殖的规模,利用民俗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要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推进,心急是不行的。”杨时江说。


  “2017年,全乡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20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8%,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村民都过上小康日子。”杨时江说。


  彩旗风暖看春耕,这个季节的仙桥乡显得格外忙绿。(责任编辑/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