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打造中国茶叶第一品牌,力推贵州绿色生态发展

  贵州是有名的旅游大省,也是有名的产茶大省。 贵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适宜的气候,使得贵州省成为国内茶叶主要产区,而且茶的种类多,分布广泛。


  境内有以都匀毛尖、梵净山茶(卷曲形)等为代表的卷曲形名优绿茶,以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扁形茶)、梵净山茶(扁形茶)、水城春等为代表的扁形绿茶,以绿宝石、雷山银球茶为代表的颗粒形绿茶,以正安白茶、贵州针、凤冈直条毛峰等为代表的直条形绿茶和以遵义红、都匀红、普安红等为代表的红茶以及黑茶、抹茶、煎茶等为代表的其他茶类。


  2013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排名全国第一后,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全面研判茶产业形势, 4月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黔府办发〔2014〕19号)文件(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贵州逐步从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在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为进一步促进全省茶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对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黔府办发〔2017〕48号)文件(以下简称“方案”),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多措并举,贵州茶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中心的基础已夯实


  1、茶园规模和集中度不断提高。


  其中湄潭县茶园面积60万亩,已成为中国第二县;凤冈县50万亩,石阡县39万亩。以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茶区为主的武陵山区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成为中国绿茶新金三角。


  2、加强茶树资源保护。2017年9月1日,《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古茶树保护法规;各地也相应出台保护办法或者条例。贵州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科研走上法制化轨道。


  3、茶园生态系统得到优化。大力推广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态建园模式,以茶树与经济树木套种方式, “林—灌—草”立体茶园生态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不断增长。


  4、做生态干净茶的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


  参照欧盟和日本禁限农药标准,在全国率先提出全面禁用水溶性农药和草甘膦等63种对茶叶有质量安全隐患的农药,禁用农药总数在国家禁用数54种的基础上提高到117种。


  依托宋宝安院士团队,全面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在湄潭、凤冈、石阡、瓮安、都匀、花溪等茶区的核心保护区、出口基地、专用基地、产业融合基地、茶旅基地、高速公路沿线茶园基地张贴黄蓝板、安装杀虫灯、使用性诱剂,投放尺蠖螨等茶树害虫天敌,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展不同层次的,现场观摩、专家培训、典型交流活动,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被茶区、茶企、茶农普遍接受。


  加强对农药、化肥等茶园投入品监管。全面监管40个主产县244个万亩乡镇、183个5000至1万亩乡镇的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的运营,建立来源清晰、去向可以查明的可追溯系统,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


  在全国茶园58种禁用农药名单基础上,结合欧盟和日本标准,将茶园禁用农药名单设置为121种,坚决杜绝茶园使用“草甘膦”、“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水溶性和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


  以“最美茶乡”、“三绿一红”、“凤冈锌硒茶”等公共品牌核心基地、茶旅一体化茶园及茶叶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划定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区(点)和茶叶种植核心保护区。湄潭、凤冈、雷山、思南、贵定、普安、印江、水城、瓮安等9个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占全国示范区总数的1/4。“三绿一红”贯标企业全面实现茶青农残快速检测准入制度。陈宗懋院士工作站落户湄潭,围绕茶叶质量安全开展研究。依托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和省食品安全云,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体系,上线企业达到121家。2014-2017年,省农委抽检茶样1784批次,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合格率100%。


  3、基地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以实施标准园建设为抓手,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抓推广茶叶专用肥,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管护与采摘技术,促进茶园提质增效。大力推广瓮福、粒满丰、茅台茶叶专用肥,组织茶农施好肥、施足肥、科学施肥,推广茶叶专用肥使用面积65.8万亩;抓好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石阡县茶产业实施农业部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在万亩乡镇全面推广茶园管护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茶园管理机械的大范围使用,降低茶园除草人工成本过高的问题;以肥培管理为突破口,针对茶园肥力不足、管护工作不到位、近些年灾害天气多发频发等问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茶区围绕土肥管理、树冠管理、病虫防控和茶树防冻等方面,重点培训茶园冬季管理技术及倒春寒预防、补救措施。


  建设标准化专用基地。推动茶产业与旅游、农产品加工、沼气能源、林下养殖、茶园间套种、林木产业等深度融合,建成茶下养鸡、茶下种植、茶旅等产业互动融合茶园以及出口基地73.3万亩。截至2017年底,全省在有效期范围内的“三品一标”茶园认定面积547.72万亩,其中无公害509万亩、绿色8.86万亩、有机29.86万亩。引导支持品牌企业到集中产区、规模茶场建设专属茶园。截至目前,贵茶公司与21个县51个乡镇的51家企业合作建设“绿宝石”专属茶园与抹茶基地14万亩。实现旅游景区与茶叶园区建设互融互通、共建共赢。依托生态优势,推进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湄潭翠芽27°景区、七彩部落、凤冈·茶海之心、余庆二龙山、道真关子山、普安江西坡茶文化旅游区、都匀毛尖镇、贵定云雾镇、平塘大射电科普茶旅、瓮安欧标茶之旅等一批含茶文化内容景区及茶旅线路的建设。


  二、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加工中心的格局已初具规模


  企业集群集聚。通过招商引资,大学生创业、返乡农民创业等,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规模,推动加工企业集群集聚。全省现有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414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191家、市级龙头企业376家。茶叶加工点3168个。


  1、树立了中国茶叶标准的新标杆。以标准制修订和宣贯为抓手,推进贵州茶品质提升。2015年3月颁布实施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等10个品牌27项产品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新标准特级、一级绿茶水浸出物含量40%,高于国标6个百分点;水分含量6.5%,低于国标0.5个百分点。以新标准引导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的优质茶叶生产,倒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突出贵州茶香、贵州茶滋味浓的品质优势,突出贵州茶不贵、贵州茶性价比高的价格优势。推动各地制定茶叶标准样,分发标准宣贯企业按标生产、对标检验、对标销售。


  2、推行初精制分离、拼配数据化。推动茶叶核心产区,以省重点品牌和主打产品为核心,推动加工初精制分离,实现茶叶初加工在茶园附近就近加工,精制加工落户园区。以大型企业集团(联盟)为平台,从事茶叶的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的数字化精制拼配。引导支持茶叶产业链条延伸,大力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培育了紫日科技、南方嘉木、陆圣康源等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车用茶枕、茶籽油、茶酒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全省现有茶叶初加工企业2648家,精加工企业269家,深加工企业24家。以贵茶公司为代表的企业集群,实现了初精制分离、拼配数据化,突破了品种纯、季节准的思想禁锢,破解了茶叶质量不稳定、规模不稳定的难题。2017年贵茶公司已联结上游企业61家覆盖面积14万亩,仅生产的“绿宝石”单品产量560吨,产值1.8亿元。


  3、推进清洁化生产。茶叶加工企业全面实现不落地,全程清洁化生产。推动茶叶加工企业开展SC、ISO9001、HACCP等认证,全省通过SC认证企业604家;通过ISO9001、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59家家;获对外贸易经营资格79家。获SC证企业增加,进一步确保了贵州茶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问题得到解决;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企业增加,进一步提高黔茶的出口量,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喝上干净的贵州茶。


  三、渠道不落地、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短板正在加快补齐


  1、找准市场定位,推动渠道落地。


  初步确定以山东为主的北方市场,以上海、浙江为主的华东市场,以广州、深圳为主的华南市场,以重庆为主的西南市场,以陕西为主的西北市场。围绕目标市场,以嫁接渠道为主,促进渠道落地。支持企业到32个省(市)建立营运中心,支持企业到北京、上海等地抱团宣传,促进贵州茶落地,开设旗舰店、形象店、专卖店、代销点等15410个,其中产品进入吴裕泰、沃尔玛等大型商超系统10176个销售网点。贵州茶在华北、华东、华南等目标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上海丰庄茶城等全国性批发市场占比不断提升。


  出口额快速增长,欧标茶生产基地正在加快打造。据贵州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四年来茶叶创汇1.4亿美元,其中2017年出口达7164万美元,茶叶已成为贵州继烟、酒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农产品。


  电商覆盖率逐步扩大。入驻淘宝网、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知名的综合电商平台;建立了京东商城·贵州馆、黔茶商城等电商平台;每年贵州全网电商销售茶叶10多亿元。在湄潭、凤冈、黎平、金沙等茶区建立茶园直供电商交易平台,尝试跨品种经营,多渠道共享。打造专属茶园、主题酒店、主题餐厅、O2O体验店等线上线下互动平台,推动茶与电商融合。


  2、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以“贵州绿茶”引领,各市、县核心区域品牌融合,企业品牌跟进的方式,构建“省级公用品牌(母品牌)+核心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子品牌)”的贵州茶品牌体系。理顺公共品牌产权关系,制定品牌管理及授权制度,使品牌运营走上规范化道路。依托品牌,推动组建贵茶联盟、贵天下、黔茶联盟、梵净山集团、石阡苔茶集团、安顺茶叶集团、黔西南万峰报春集团、鼎盛集团、平塘惠民茶业等一批茶叶企业集团,连接上游企业,建立了品牌运营主体。目前,全省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的茶叶商标1449个,现有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19个。2017年5月,在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都匀毛尖被博览会组委会评选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品牌,湄潭翠芽被评为17个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3、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介。以省重点品牌为核心,围绕省外目标市场,以促进茶叶渠道落地为重点,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结合宣传推广,不断提升贵州绿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大媒体广告宣传。组织引导省重点品牌和主要区域品牌到央视、贵州卫视等主流媒体电视媒体,目标市场的电视、网络、报刊、户外广告、楼宇广告等主流媒体投放广告宣传;在人民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都市报、西部开发报·茶周刊等省内外主流媒体报道或开设茶叶专题栏目、专刊等宣传茶叶品牌;推动各茶叶主产县和省重点品牌和主要区域品牌,新建高速公路广告牌,把高速公路沿线、主要茶区、旅游景区、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推广黔茶品牌的重要窗口。


  开拓新媒体等多形式宣传。在国内主要门户网站加强宣传报道;邀请新华网、中新社、多彩贵州网等中央驻黔和动静贵州等省内主要网络媒体参加各项活动和宣传报道;支持网络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利用省茶办及贵州绿茶品牌促进会创办“黔茶资讯”“贵州茶香”等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各企业、集团创建的“黔茶联盟”“贵州贵茶”“贵天下好茶”等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多形式的宣传,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宣传茶产业的新兴力量。


  组织多形式茶事宣传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海南冬交会、上海茶博会、广州茶博会、深圳茶博会、香港国际茶展、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会、全国农交会等重要茶事活动,举办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到重庆、西安、西宁、兰州、太原、呼和浩特、广州、深圳等城市开展贵州茶文化交流暨茶产业茶推介会和万人品茗活动,举办北京玉渊潭公园和上海顾村公园“品黔茶·赏樱花”和北京香山公园“品黔茶·赏红叶”万人品茗活动,成效显著。支持各茶叶主产县到青岛、济南、武汉、宁波、南京、厦门、西安、驻马店等省外主要目标市场的公园、茶城、社区、商业广场等地开展品茗推介活动。


  在省内举办、参与各类重大活动。举办贵州茶博会、都匀毛尖茶人会、贵州冲泡大赛、贵州茶艺大赛、全省秋季斗茶赛、全省茶叶经济年会等茶事活动;茶叶全面植入省内的生态文明论坛、数博会、酒博会等重大活动;在贵阳农交会中设立茶叶专业馆;开展省内旅游景区“五一”、“十一”以及节假日品茗活动;推动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支持各个茶叶主产市、县办好不同层次的茶事活动。


  四、茶产业服务体系支撑保障能力增强


  1、科技支撑力快速提升。选育国家级良种黔茶8号,认定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等地方良种,引进中茶108、黄金芽等省外优良品种。省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重点实验室在世界三大基因数据库首次录入贵州茶基因数据,容量占到了三大基因库中茶叶基因数据的8%。“贵州茶云”于2016年上线。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全产业链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农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


  4、以文兴茶、以文促茶。茶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得以加强,都匀毛尖茶手工加工工艺获得专利保护,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湄潭翠芽茶制作技艺》等6项制茶技术及饮茶习俗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旧址”涉及的文物点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完善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及茶工业旧址、中国茶文化博览园(都匀)、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等一批茶文化推广平台。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等行业协会逐渐壮大,已成为承办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斗茶赛、全国茶艺大赛等茶事活动、推进茶文化交流的主要民间力量。出版了《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贵州茶史》等20余本书籍,拍摄了《贵州茶香》、《村支书何殿伦》、《带你飞跃茶海》、《星火燎原之云雾街》等一批茶文化影视作品。推进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等一批茶文化景区,挖掘特色茶旅文化,推出湄潭凤冈休闲养生之旅、石阡“贡茶之乡”寻茶之旅,都匀毛尖镇、贵定云雾镇的最美茶乡之旅,平塘大射电科普茶旅、独山影山镇的心茶之旅、瓮安欧标茶之旅等茶旅线路。举办三届全省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在贵阳承办了2016年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三年推动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简称“六进”)活动。在贵阳市茶店小学、清镇国际博雅实验小学等一批中小学设置了茶礼、茶道、茶俗等课程。总结推广了“高水温、多投茶、不洗茶,快出汤”的贵州冲泡方法。


  据统计,到2017年贵州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投产茶园527万亩);产量32.7万吨,同比增长15.1%;加工企业(含合作社)4149家,同比增长10.3%;总产值361.9亿元,综合产值56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13%。仅2017年,全省茶产业带动贫困户人口49.8万人,脱贫人数16.1万人;涉茶人员的年人均收入达到8641元;其中涉茶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985.4元,人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贵州山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主导产业。


  2018年,贵州省目标计划将全省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560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达38.5万吨,并强化43个茶叶主产县茶产业主导地位,带动脱贫23.9万人,人均增收2566元。


  未来,贵州省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提升转型,让贵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打造符合欧盟标准的茶叶基地150万亩以上,茶叶质量安全检抽合格率达100%。坚持强化规模,让茶叶加工企业达到4500家,打造10亿级大型茶叶企业(集团)2个以上。把贵州建设成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让茶叶自有品牌销售额重达60%,使贵州绿茶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让茶叶成为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