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产业革命|四个贵州村支书眼里的乡村振兴(下)

IMG46968210329.jpg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彭奇伟


  铜仁大屯村:人均一亩茶,绿了荒山、鼓了腰包


  大屯村,位于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海拔500-800米之间,890户3256人。2017年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


  2005年以前,除了400亩老茶园外,该村95%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红薯、油菜等传统产业了。


  “400亩茶园以每亩几百元的租金,廉价租给了外地人。”全国人大代表、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说,1997年开始在外做生意的他回到家乡后,看到山平土肥的大屯村乡亲们还在靠着“一亩水稻一箩米”过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W020180308428934048479.jpg

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


  “我在浙江打工时,看到那里的老百姓通过种茶过上了好日子。当时就在想,咱们大屯村海拔高、云雾深,又有很多古茶树。为什么浙江的茶能成为产业,能使当地老百姓富裕起来,我们却不能”?


  2005年,恰逢小村并大村,大屯村同接壤的神仙庙等7个村合并为一个大村,土地面积扩大了7倍。周绍军将村干部分成几个工作组,一家一户地作动员,扩充老茶园、建设新茶园。


  茶叶种植、管护、加工,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几年的精心经营,大屯村的茶园逐渐繁忙起来,村干部也逐渐成为茶产业“土专家”,党员成为了茶产业发展的“示范员”。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4000元。


  2014年,周绍军建立起了大屯兆酆专业合作,2016年又成立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茶农都以土地或茶叶入股的方式,链接到合作社共同经营。


W020180308428934168968.jpg

  曾经只有零星茶园的龙塘镇大屯村现已有2230亩大规模茶园。当地村民说:除了村庄和森林,剩下的都是茶园。 李思瑾 摄


  据了解,2017年,全村1530亩茶园实现收入300万元,共发出工资100多万元,覆盖村民206户、近1000人。村民分红27.7万元,贫困户每户收益530元、一般社员收益168元。


  “现在,通过发展茶叶,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9000元,过上了以前想象不到的好日子。”周绍军高兴地说,“到2018年底,我们村将实现‘人均一亩茶’的目标。”


  曾经只有零星茶园的大屯村如今有了2230亩大规模茶园,省级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区也在昔日荒山蓬勃兴起。


  茶叶变成了大屯村的“宝”。


  黔西南鹧鸪园村:布依村寨出现千余“万元户”


  鹧鸪园村,位于黔西南州兴仁县李关乡,1091户、4647人,是李关乡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其中174户、近1000人是2011年10月易地扶贫搬迁来的苗族村民。


  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吃粮靠救济,喝水靠人抬,用钱靠借贷”是村民生活的真实状况。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4964元,贫困发生率为14.6%。


  “我们村的发展变化,是村委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干出来的。”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鹧鸪园村支书余必丽开篇就说,“当时村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深,他们都说,我们是吃饭饱,不是吃菜饱。听了这话以后,我就下定决心,白天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晚上加班加点管理大棚。”


W020180308638126248325.jpg

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兴仁县城南街道鹧鸪园村村支书余必丽


  为了转变群众的种植观念,余必丽用大棚种植作为培训基地,现身说法、手把手教学种植技术,还把种植出来的蔬菜免费送给群众。


  近年来,在余必丽的示范带动下,该村立足优越的区位优势,发展大棚蔬菜、葡萄种植等产业。如今,全村蔬菜大棚增加到了3147个,露地种植500多亩,村里大部分人家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脱了贫、致了富。


  村民岑明春的故事比较典型。岑明春家境贫困,妻子韦光翠哮喘病多年,两个孩子在读高中,家里穷得叮当响。但现在,家里种起了12个大棚,部分露地蔬菜每年毛收入就有11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滋润。忙碌时节还以每天80元的工资聘请闲散劳动力打小工,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周边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u=3014734668,548450100&fm=27&gp=0.jpg

黔西南州兴仁县李关乡鹧鸪园村


  “现在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0125元,家家都当上了万元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5%。”余必丽兴奋地说,村里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绿色有机蔬菜吸引大批“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订单,农业逐渐发展起来,“乡村振兴”让村民们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