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开放大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从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意义上来看,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既包括一些技能技巧的传承,也包括体能和生理因素的影响。文化传承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开放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中的新型大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料。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累积,要经过长期的提炼,历史的沉淀,不断凝聚发展。校园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化成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具有稳定的形态,强调人自身的道德品质,强调人文精神、哲学理念。新型教育形式的远程教育,作为先进文化建设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势必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开放大学的学生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势。远程教育肩负成人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责任,成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刻,也更容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格的培养,素养的提高的意义。新的教学形式,新的学生类型,都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再者,因为学生的在职特点,学生可以将所学运用到相关企业,进一步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进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的途径。


  最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放大学的文化使命。大学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弘扬与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不仅负责向各行各业输送优秀人才,更承担着科研、社会服务的重任,引领文化发展的潮流,在传播先进文化过程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功能不仅仅是大学天然的社会职责,而且是第一使命。教育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则在于文化传承。开放大学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同样需要肩负传承文化这一重要使命。


  开放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


  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不便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远程教育中教学环境的虚拟化是开放大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师生分离”的虚拟教学环境让教师难以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德育和人格方面的问题,很多学生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认知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化解。远程教育中德育和人格教育是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一大挑战。另外,现代网络中充斥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如果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很可能就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开放大学中的教师偏重于传授专业知识,无法更多地与学生做到心灵的沟通。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传承。所以,开放大学教师和学生难以做到更多心灵沟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


  注重专业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较薄弱。开放教育已有部分专业开设了相关的通识课。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行政管理、会计、法律、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几个专业,开设了国学经典选读、民族文化与民族研究课程,而其他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开放大学更注重专业的教学。开放大学的学生也因为工作等方面的需要,更注重专业素质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动力不足。


  另外,开放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更能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既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很好地传承专业文化、行业文化的精髓。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开放大学教育教学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开放大学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开放大学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很高,笔者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发放200份问卷全部收回,问卷填写情况显示,73.2%的同学希望重建精神家园,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更有利于在职场中取得进步和找到信仰。80%的同学认为,以远程教育为载体,可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不够了解,没有太多时间自学、课下阅读,希望在学校学习中有所收获。


  现代远程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措施有哪些?


  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选修课与通识课。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结合现在远程教育的特点,设计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培育。课程体系以精神文化作为核心内容,融入包括历史、艺术、体育等,学生通过选修课与通识课的学习,理解“忠孝仁爱”“家国天下”“天人合一”“慎言敏行”等传统价值观,以此来鼓舞自己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建设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的慕课和微课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自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正式提出,引发全国性的思考与讨论。“互联网+教育”就是让互联网进课堂,促进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育生态。这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观看视频、做练习、讨论、考试等形式,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慕课是一种新兴的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免费在线开放教育形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注册并使用。它本质上是网络在线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是低成本、高质量、可广泛应用的在线微型课程。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和慕课作为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其表现形式是短小,易于传播,学习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方学习,也方便师生之间交流。开放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制作一批相关的微课、慕课,既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的功能,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又能为传承留下视频、影像等相关资料,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鼓励学生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工作中。远程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各行各业,鼓励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途径。对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鼓励其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传统文化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


  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地区的开放大学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文化遗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开放大学,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与当地文化特色相关的内容,如历史名街介绍、名人事迹介绍、城市文化发展史等,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耳濡目染中,使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对传统民居、名人故居、农工业遗产等加以保护,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捍卫民族文化尊严。地处边疆的部分开放大学,要在号召全校师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写规范汉字、说普通话的同时,注意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各类经典文献的互译工作中尽绵薄之力。


  做好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开放教育的理念是终身学习,做好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资源建设是远程教育的重中之重,文化传承与资源建设更是密不可分。开放大学要建设优质、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在其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建筑工程专业可以在教学资源中增加中国古建筑的审美、法律专业可以在教学资源中增加中国古代法律相关知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以增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利弊分析等资源,做到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有创新。


  运用快捷的文化交流平台。远程教育中小组学习有多种形式,包括专业QQ群、微信群、BBS论坛等,教师除了在群里教授知识,还需要用导学和督学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点拨答疑,还可以增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官网和学习网都应该设置相应的版块营造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网上校园文化环境,比如在中秋、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时候,可以在版块上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多种形式来展现节日的习俗、传统。文化传承要运用现代各种快捷平台和交流方式,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习的自我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大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丰富拓展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而且能提高开放大学的软实力。


来源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