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套路多,危害大!如何防范“校园贷”,看这里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一般指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通常有三种:一是分期购物平台,便于大学生日常消费借款;二是助力大学生完成学业和在校创业的“P2P”平台;三是“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受众多元化的信贷业务。“校园贷”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需求,其发展迅速,备受青睐。但有些“校园贷”却钻法律的漏洞,乱象丛生。它们大多采取隐瞒实际资费标准、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使其陷入“高利贷”陷阱,侵害其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


  尽管自2016年11月起至2017年7月,国务院、教育部、工信部、银监会以及央行等多部门先后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致力于整治“校园贷”乱象,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络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但这反而导致许多不良“校园贷”从线上网络平台渗透至线下高校校园内。不良“校园贷”的内部人员冒充大学生、学校教职人员或学生家长潜入各大高校,在学校路灯柱、厕所门、楼梯扶手等处张贴“小广告”用以扩散“低息借贷”或“高薪兼职”等信息利诱在校大学生,并在校园周边设点与大学生进行借贷交易,或对大学生进行“洗脑”使之成为“校园贷下线”从而骗取其他学生的身份信息实施隐性、强制借贷,造成校园内“高利贷”“裸贷”“暴力催收”等乱象,持续危害在校生及其家庭,给受害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压力,导致部分学生“轻则退学,重则轻生”的严重后果。


  “校园贷”有何特征


  门槛低,额度小,期限短。“校园贷”的门槛较低,大多数学生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及亲朋好友通讯方式等便可以完成借款,借款数目限制不多,大学生能够轻易得到贷款;“额度小”满足了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借款需求;“期限短”直观上降低了贷款的总利息,使大学生们不易注意藏于其中的高贷款利率。


  “砍头息”与“利滚利”。“校园贷”主要依靠“砍头息”与“利滚利”来牟取暴利。所谓“砍头息”,是指给借款人发放借款时,借款公司(或贷款平台)会从本金中扣除一部分钱,这部分钱就是“砍头息”。例如贷款公司出借1万元给某大学生,但在付钱时,公司扣除1000元作为利息,该学生实际借到的钱只有9000元。所谓“利滚利”计息,即利息计入本金后再生利息,越滚越多。央视财经2017年6月报道,福州某高校学生起初借款八百元,几个月利滚利后负债竟累计至20万元。


  规避法律风险作假流水。“校园贷”的实质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高利贷。为掩人耳目,许多“校园贷”公司先将预定款项打入借款人的账户,随后让借款人取出来,最终以现金形式从所取款项中返还部分给贷款公司作假流水。这样一来,最后借款人拿到手的钱并没有预定的那么多,但实际还款金额却是预定的借款数额。


  “校园贷”乱象丛生


  市场监管不实,企业审查不严。作为新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校园贷”目前又向线下扩张,其市场处于准入门槛监管不实、行业标准没有制定、监管机构还不确定的状态,导致行业内部的2500余家“校园贷”企业发展良莠不齐,野蛮发展。此外,目前大多数“校园贷”企业发放贷款的门槛低,手续简单,无需提供担保人,不控制贷款用途,对借款人的审查也不全面,导致各类线上及线下“校园贷”迅速蔓延。更有不少“校园贷”纯粹只关注业务量的增大而放松对大学生的借款审批,在学生后期还款能力不足时则演化为高利贷;另有一些“校园贷”企业的审核流程有漏洞,缺失贷款者身份确定程序,导致冒名借款的事件时有发生,增加了受害学生的数量。


  大学生贷款渠道受限,多元化自我提升缺乏资金。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视专业实践与科研,心系创新和创业,但现有的贷款渠道和优惠政策很难满足其从事以上活动的资金需求。加之银监会也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因此许多大学生会考虑通过“校园贷”的途径融通资金,使违规、违法的线上或线下“校园贷”有了可乘之机。


  大学生消费过度,“财商”偏低,家庭教育不到位。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这一群体大多家境优越,易接受新鲜事物,超前消费欲望较强烈,其家庭提供的每月生活费往往不足以应对自身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激增的需求。更有甚者消费控制力较差,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并有攀比心理,这些额外消费往往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进而将大学生们推向“校园贷”这一便捷借款途径。同时,这一群体尚未步入社会,对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了解不多,缺乏金融基本知识,经济不独立,“财商”不高,易受“校园贷”的诱惑。此外,目前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且多数还是异地求学,其父母往往有求必应,疏于管教沟通,在子女债台高筑伸手要钱时,既不追究原因也不教育制止,只一味埋单了事,从而导致“校园贷”的危害被忽视,使其子女屡屡陷入“校园贷”。


  如何防范“校园贷”?


  完善并规范“校园贷”的管控,加强整治力度。政府部门应继续出台规范“校园贷”线上线下发展的制度条款,健全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配套的“校园贷”运营规范、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机制,密切跟踪并有效监督“校园贷”从线上到线下的实际运营情况。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校园贷”企业有关贷款业务的监督,将高校大学生“校园贷”数据一并纳入全国征信系统统一监督管理,使贷款审批流程更加规范,个人征信体系更加完善。高校应落实对外来人员出入校园的管控和校内监督举报机制。一方面启用校园各处的实时门禁及监控系统,提高校园安保人员素质,做好隔离“校园贷”不法宣传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师生及时向学校举报校内的“校园贷”宣传者或受害者,校方及时联合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打击犯罪,将损失与伤害尽可能减小。


  规范贷款渠道,满足大学生多元化自我提升需求。政府、高校及金融机构应逐步拓宽大学生的贷款渠道,落实向大学生提供风险较低、渠道安全、手续便捷的在校贷款服务。除了传统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应逐步建立面向有实践需求、科研需求、创业需求或消费需求学生的多元化专项贷款,确保学生的贷款渠道畅通与正规,以满足大学生正常的贷款需求。


  多方联手,帮助大学生提高“财商”,防范风险。针对大学生缺乏金融相关知识、价值观和消费观模糊且不成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相关部门、高校及金融机构应普及金融知识及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例如通过把“互联网+”金融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范围、定期邀请金融方面的专家进入校园传授金融知识、举办金融知识竞赛,通过文艺作品宣传等,帮助大学生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各种非法借贷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培养其具备合理规划及开源节流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此外,学生家长应经常与子女及其就读院校的辅导员老师沟通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和经济情况,关注子女日常支出金额及方向,引导子女合理消费不攀比;对于子女必要的额外支出经全面考虑后也应给予相应支持,以降低子女通过“校园贷”借款的可能性。


  “校园贷”本是高校内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种体现,但目前不少“校园贷”企业却是渗透线下、乱象丛生、野蛮发展。对此,国家应持续完善“校园贷”的监督管理制度;贷款企业应加强其风险控制体系建设;高校、金融机构和家长应培养学生对贷款风险的防范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理财观念,通过多方联动,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远离不良“校园贷”的危害。


来源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杨仪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