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守初心担使命 培育新时代“文化传播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旅游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深化人文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旅游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将旅游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实现文化转化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校一直把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播者”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八文化八基地”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今年以来,学校更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学校建设发展成果,努力培育新时代“文化传播者”。

  坚持问题导向

  找准新时代“文化传播者”培养突破口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充分表明党中央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高度重视。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在旅游院校落地,旅游院校的“课程思政”如何找准着力点和切入口,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问题,学校以培育新时代“文化传播者”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一是优化课程体系。立足广西文旅产业和人才发展需求,紧扣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以及广西旅游强区战略,科学凝练“文化传播者”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培育建设项目为依托,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打通传统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相互封闭、割裂的关系,优化形成全新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二是创新育人模式。紧紧围绕“旅游人才如何增强文化传播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以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为着力点,深化校政企产学研多方协同育人新机制,创新文化育人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能力。三是改进育人方法。基于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实践育人为导向,借助新技术和新手段,强化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等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培养一批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结合旅游院校特色

  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播者”培养路径

  如何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扎实推进课程思政,一直是新时代各高校人才培养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学校聚焦“文化传播者”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培育,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播者”培养路径。

  一是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互融互通。让思政教育围绕专业开展,让专业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在思政理论课中,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专业文化案例,同时把实践教学植入该课程,所有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均在本专业的特色课程中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程参与,与专业教师、学工队伍共同辅导学生组织、策划各类文化传播研习和实践活动。将专业教育融入特色课程思政体系。专业课和行业教师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在专业课教学中,将文化自信教育嵌入各类专业课,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熟知专业知识,而且要深爱、乐于传播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终建立起“文化自信”。

  二是育人主体协同作战共同发力。以“八个文创基地”为平台,整合四类育人主体,专门研究开发针对“文化传播者”文化自信培育的文化通识课程。每一环节由不同育人主体参与,既保证了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又确保了通识课程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通过各主体协同作战、共同发力,让学生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自愿自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牢固树立起“四个自信”。

  三是文化传播逐级进阶有序推进。“文化传播者”的培养并非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持续、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采用“文化体验—文化研习—文化传播”这一“进阶式”教学法,每门课程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文化体验作为课程逻辑起点,再到文化研习理论学习阶段,最后到文化传播的再实践,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再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逐步进阶的教学链条。通过该方法的运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索取知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聚焦培养“文化传播者”

  形成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播者”是新时代旅游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内在要求。学校注重“特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独特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新时代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聚焦“文化自信”的培养,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学校基于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聚焦广西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发利用,优化课程体系,经过12年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红色文化、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广西民俗旅游文化、中华陶艺文化等8种文化课程构成的“特色课程思政体系”。每种文化课程的开发、设计均由各自的“基地平台”作为载体进行实施,通过文化体验、文化研习、文化传播等路径,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是加强特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构建“四协同育人”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学校紧扣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产教深度协同育人的基本规律,采取模块化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导,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植入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以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考核目标,把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工队伍等聚集到特色课程中,较好实现了这四个主体的协同育人,共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文化素养以及文化自信。

  三是着眼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创建“文化体验+文化研习+文化传播”进阶式思政教育方法。学校根据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特点,改革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法,采用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进阶式”教学法。先从文化体验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文化研习,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再通过文化传播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养成文化自信。

  四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搭建面向东盟文化交流传播的桥梁。教育从来都是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是文化交流的强力支撑。作为受中国—东盟中心委托仅有的旅游类国内高校,学校组织教师赴东盟10国举办旅游援外培训班,援外培训教师既是旅游技能的培训者,又是“讲好中国故事”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文化的交融,让学员们产生文化认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学习者,也成为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民心相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要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使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唯有此,我们才能为社会、行业、学生提供优质的旅游教育服务,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旅游教育,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桂林旅游学院党委书记 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