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奔向小康丨产业之变托举“稳稳的幸福”

  仲夏时节,走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在小镇里的酒店上班,老公在老家发展花椒产业,一年有好几万元的收入,现在小镇还在发展旅游,生活有盼头!”说起现在的生活,搬迁群众杨永英脸上挂满笑容。


  迁出地因地制宜,改变传统低效作物种植,发展高效农业产业;迁入地建起产业园,群众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实现家门就业;小镇内围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搬迁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阿妹戚托小镇搬迁群众的变化,是贵州立足各地实际,推动农业产业选择之“变”,群众就业方式之“变”,产业发展模式之“变”的生动缩影。产业变革成为贵州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长久之际。


  产业选择越来越丰富


  走进赫章县安乐溪乡,只见山高谷深,地势陡峻的地形上,种满了桑树、百合、魔芋、药用黑豆等特色高效作物。


W020200705640615407686.jpg


  “我们的土地都在石旮旯里面!”安乐溪乡长周遵龙一语道出安乐溪乡曾经的窘境——95%以上都是坡耕地,产业发展极其困难,群众长期种植广种薄收的玉米等低效作物。如今,安乐溪乡在“石旮旯”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老百姓的致富梦照进现实。


  “石旮旯”里处处生金,这仅仅是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写照。


  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的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92.5%,难以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等先天劣势凸显,迫使贵州必须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之路。


  这条路怎么走?将劣势变优势,成为贵州农业产业选择之“变”的开始。


W020200705640619093575.jpg


  走出一条贵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因地制宜谋发展,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跃然纸上。


  选准了道路,还要转变农民“为了吃而种”的观念,树立起“为了卖而种”的意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破局的先手棋。


  省委主要领导指出,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靠传统的、常规的办法来抓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带有革命性的举措促使其全面变革。


  2018年,贵州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变革的产业革命”,提出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W020200705640618469102.jpg


  产业革命的效果立竿见影——2018年共调减低效玉米种植785万亩,推动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长6.9%,增幅居全国之首。


  在此基础上,2019年全省上下掀起了深入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热潮,当年就实现坝区亩均产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同时明确由12位省领导领衔,系统推进茶叶、水果、辣椒等12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等“六个转变”。


  如今,安顺韭黄、威宁“三白”、兴仁薏仁米等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产品走出山门,涌向国内国际市场。贵州农业产业选择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老百姓致富的基础越来越稳。


  就业渠道越来越宽


  “手脚灵便的群众在家门口一个月就能挣近2000元,留守在村的老人闲暇之余也能到扶贫车间进行加工,月收入也可达800元以上。”在黎平县罗里乡,车间负责人吴锦松告诉记者,在车间就业的不少是贫困妇女及留守老人,她们到扶贫车间后,只需进行一个简单培训后方可上岗工作。


  近年来,贵州采取“内拓、外输”的就业扶贫政策,不断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产业,着力拓展留守群众的就业渠道,以帮助其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致富。


W020200705640614529954.jpg


  罗里乡扶贫车间的场景,也在黔南州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的唐人坊扶贫车间内上演,30多名妇女正在跟师傅学习“唐人娃娃”的制作技艺,她们搬迁群众,也是扶贫车间今年新招的工人。


  2015年12月,为了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不起一方人”的窘境,贵州吹响了易地扶贫搬迁号角。目前贵州已经完成188万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自始至终贵州将“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原则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截至6月上旬,全省搬迁劳动力累计就业创业86万人,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达到100%。


  就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和根本之策。抓住就业扶贫这个“牛鼻子”,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变成“新市民”。通过改变就业方式,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彻底阻断了贫困的际传递。


  旅游“饭碗”越端越稳


  “这几年,游客慕名而来,吃农家菜,住特色民宿,我们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遵义市花茂村的“红色之家”老板王志强的旅游“饭碗”端得越来越稳。


W020200705640614786063.jpg


  王志强的“旅游饭”,是全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切实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发展的真实写照。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嘱托言犹在耳,使命负重在肩。贵州挂出“建设美丽乡村,让村民富起来、乐起来”的作战图,制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时间表。乡村旅游让多彩贵州的底色越来越厚重。


  乡村旅游发展为贵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为进一步助力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建设,2019年底,贵州省文旅厅发布《贵州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围绕“聚焦聚力旅游扶贫”“衔接美丽乡村建设”两方面进行基本思路设定,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曾经种地为生、望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触手可及,巩固好脱贫成果,做好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贵州围绕产业之变做文章——产业选择之变、就业方式之变、发展模式之变,一个“变”字稳稳托举起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托举起奔向小康,开启新生活的希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范力

责任编辑 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