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铜仁: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聚千钧于一击,毕其功于一役。今年2月,铜仁市调集9个已脱贫区县和铜仁高新区、大龙开发区的人才和产业优势,集中力量向深度贫困的沿河发起最后的总攻。


  在9+2帮扶模式下,短短2个月的时间,全市已脱贫区县向沿河投注产业资金5300多万元,建立34个帮扶产业,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7万人,贫困发生率24.74%,全市下辖10个区县均为贫困县,这是2013年底铜仁市的沉痛现实。


  六年过去,至2019年底,除深度贫困县沿河之外的9个区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市贫困人口减少至4.3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6%,2017、2018连续两年全省考核第一。


  这样的成效,是铜仁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践行省委“五步工作法”的结果;是铜仁市委、市政府按照“七个极”工作要求、“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创新探索“76554”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强化关键举措,突出脱贫特色,确保取得实效的有力印证。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富美农村


  “我们盼望这条路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万山区茶店街道老屋场村村民张新妹感慨道。“以前每逢赶场天,村民们背着、挑着粮食蔬菜去街上卖,凌晨4、5点就得摸黑出门。那时最大的祈求就是老天别下雨,路能好走些。”张新妹话刚说完,旁边的村民都“附和”了起来。


  现在家门口就能坐车,20分钟就能进城,卖完菜回来还能干半天活。张新妹和他们村里的所有人,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都是‘组组通’公路这一好政策为老百姓带来的便捷,日子越过越好啊!”张新妹笑道。


  近年来,铜仁市通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基础上,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累计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1.2万多公里,受益人口122.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9万人,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彻底解决全市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


  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155.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95万人,目前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6%、自来水普及率达95%、供水保证率达95%,各项指标均超过“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实现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99.3%、农村供电可靠率99.75%,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宽带、4G网络、广电网络全覆盖,93.85%的3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4G网络覆盖。


  石阡县五德镇铺沟村白果树组村民黄顺国过去经常“悬”着的心,现在终于踏实了,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带劲,是党的政策让他家重新团圆了。


  原来,囿于山川纵横、坡陡谷深的原因,铺沟村以前基础设施落后了一大截,公路七弯八绕泥泞不堪不说,用水也是靠肩挑,人居环境更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贫困户黄顺国一家条件更是老火,房屋是破旧老屋,十分简陋。儿媳妇嫌弃家里条件太差,生完小孩才三个月就独自跑出去打工了,三年时间都不愿回来,这成了他最“梗心”的一件事。


  “十三五”期间,石阡县集中力量攻坚“四场硬仗”,帮扶干部到村入户,采用“76554”工作方法的“五看法”“四个好”,研判出黄顺国一家重点在于住房条件太差、院坝没硬化。问题分析准确后,迅速补齐短板。如今,铺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黄顺国家里条件彻底变好了。


  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后,去年春节儿媳妇回家过年了,并表示如今家乡不比外面差,以后就留在家里就业,还可以照顾孩子。


  培育壮大产业保障群众增收


  近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凤仪坝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建立起1200亩的标准化食用菌基地,涉及到木黄镇凤仪、盘龙、燕子岩、乌溪4个村,带动凤仪、盘龙等村141人长期务工,用工高峰期人数可达300多人,直接带动群众增收。像凤仪村这样的500亩坝区共有13个,是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依托,也是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铜仁市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由13位市级领导领衔推动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坝区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食用菌、生态茶园、中药材、油茶等现代高效农业,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0.5万亩,累计投产生态茶园125万亩、中药材63.89万亩、油茶117.64万亩;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716家,带动11.59万名贫困群众稳固增收。


  农村发展方式正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其中万山区中华山村产业发展“622”分红模式入选国家博物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易地扶贫搬迁巩固脱贫成效


  “我老公外出广东打工去了,我在家照顾老人和学生,每天还能在这里做工,一天有几十块收入,家照顾好了,还能挣点零用钱。”从松桃苗族自治县瓦溪乡岩桑坝村搬迁来的杨红英介绍自己目前的情况。自从搬到蓼皋街道团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小孩也从村小转入县城读书,接送学生之余,她到社区内的扶贫车间打工,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这样的生活,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杨红英一家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铜仁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根本途径。紧扣省委、省政府“六个坚持”要求,以全市125个贫困乡镇、156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做到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全市共规划建设安置点144个,搬迁规模6.6万户29.36万人,其中跨区域搬迁至铜仁主城区12.55万人、占全省跨区域搬迁人口的54%,涉及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853个。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目前,铜仁市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正在开展搬迁后续保障工作,扎实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建设,持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真正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落实保障政策回应民生关切


  “以前在老家孩子入学困难,现在,不仅孩子入学由政府出面解决,而且出门就是学校,还免除了不少学杂费。”家住碧江区响塘龙安置区的田茂河高兴地说。据小区负责人介绍,田茂河家4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一度生活很困难。现在,在政府帮扶下,3个孩子分别入学到十五中、十中、七完小,孩子入学后,学校免除了很多学杂费,负担一下子轻了许多。


  家住碧江区响塘龙安置区的居民欧忠学是贫困户。因腰部骨折,治病花费了近7万元,加上两个孩子入学的压力,使得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现在有农村医疗保险,生病住院报销了75%,省了好大一笔。”欧忠学说道。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出钱出力帮助贫困群众修建新房,改建旧房,把农村环境进行了大整治,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了。”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贫困户李良友笑着说。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义务教育上,持续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扶贫,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确保应助尽助,全市小学、初中辍学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无因贫辍学情况。


  基本医疗上,认真落实“五个全覆盖”和“五个全面建成”要求,全市175个乡镇(街道)卫生服务机构均完成标准化建设,2616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住房保障上,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评定全覆盖,全面完成14.2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针对农村木结构住房较多的实际状况,专项整治透风漏雨老旧住房2.26万户,切实提高农村人居环境。


  兜底保障上,精准推出提高低保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等兜底脱贫攻坚“十招”。对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特殊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保障基本生活。已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临时救助金、特困供养金、医疗救助金80亿余元。


  通过全面落实保障政策,全市贫困群众实现学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凝聚各方力量合力开展攻坚


  2019年,思南县鹦鹉溪镇翟家坝村1000多亩白茶开采时,拿到了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的一笔大订单。


  这片白茶基地,是在常熟市的400万元扶贫资金帮扶下建起来的。


  为解决管理难题,驻地帮扶思南的常熟市干部,还帮助引进了贵州品界农业公司,解决了基地建设技术难题。


  “有了这片茶园,我们村群众脱贫致富就不愁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奎介绍说。


  自白茶基地开建以来,已支付村民工资90余万元,182户村民户均土地流转收益1098元,两年后全村人均收入将突破2万元。


  这样的发展方式,既解决发展底金又提供技术支持,全方位助推当地发展绿色产业,铺就群众致富新路子。这是对口帮扶思南的常熟市参与当地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生动实践之一。


  2017年以来,常熟·思南东西部扶贫协作一直在不断深化,仅去年,双方各类人才培训交流就达148批次2026人次,常熟市共向思南提供帮扶资金643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55个,此外还结对帮扶14个乡镇(街道)、28个贫困村。


  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省定点帮扶等重大机遇,坚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自2013年苏州帮扶铜仁以来,铜仁市共获得江苏省及苏州市财政援助资金16.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422个,有效带动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探索形成的苏州·铜仁结对帮扶“五探索”被人民日报头条刊登;碧江·昆山“七结对”模式被评为东西协作与定点帮扶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张家港善港与沿河高峰“整村帮扶”模式在2019年扶贫日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通过新一轮的扶贫工作,全市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改变、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致富能力不断提升。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铜仁的奋斗目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六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6万余名扶贫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舍生忘死,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同步全面小康,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全面胜利,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铜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