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七星关区:特色产业促脱贫同步小康后劲足


鸭池镇岩头村西红柿丰收


小吉场镇大球盖菇大棚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今年以来,七星关区以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聚焦“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聚焦重点产业和优势品种,重点支持,率先突破,加快形成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经过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和“夏秋决战”,七星关区收获累累硕果。


  找准产业 拓宽村民“生财路”


  站在碧海街道西冲社区山坡上放眼望去,千亩刺梨绿意盎然。


  “西冲变了!”村民罗国亮说。


  从几年前种玉米、马铃薯到种刺梨,地还是那块地,但腰包里钱变多了,生活变好了。


  曾经,罗国亮和村里的大部分村民一样,守着土地,却难以致富。


  “老是种这些卖不起价钱的玉米,大家的收入怎么提得高?得换个思路,换个产业了。”西冲社区副支书吴长钰回忆,2013年,西冲社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发展1700亩刺梨,2016年,刺梨初见成效。


  “刺梨成熟后,合作社按照每斤1.7元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再转售给欣扬农业、金黔果等刺梨深加工企业。”吴长钰说,以往不起眼的小野果,如今成了西冲社区的“摇钱果”。


  目前,西冲社区刺梨年产量达400余吨,村民年增收100多万元,西冲社区摘掉了“空壳村”帽子,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目标。


  产业兴,百姓富。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就是要找准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农业增收,百姓致富。


  据统计,七星关区500亩以上坝区9个,总面积12692亩。为了让蔬菜、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落地生金,七星关区不仅成立500亩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还制定出台了《七星关区2019年坝区净作马铃薯实施方案》和《恒大集团援建七星关区蔬菜大棚管护经营实施方案》,从产值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奖补、配套支持政策三个方面,保障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开展。


  因地制宜优结构,土地“生金”产业兴。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调结构,七星关区坝区实现高效种植,亩产值节节高。


  送技下乡 提高产量促增收


  产业选准了,“种好”是关键。


  “铺设底料的时候要注意间距,别压紧,高20厘米,不能超过30厘米……”10月以来,鸭池镇岩头社区的蔬菜大棚内一派热火朝天。


  2017年,鸭池镇在岩头社区和河坝社区打造了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和香菇种植基地,种植了圣女果、西红柿、香菇等经济作物。


  面对众多的种植技术“门外汉”,鸭池镇加大农技专家对口服务力度。


  “以前,我们不懂技术,随便种点菜,一年也就收一季,现在有了专家指导,产量高了,效益好了。”基地负责人夏长春介绍,基地由毕节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降低了贫困群众的产业“门槛”,消除了群众后顾之忧。基地采取一年二至三季的高效栽培模式,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亩产值翻了几番。


  鸭池镇是七星关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的一个缩影。过去,七星关区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只能停留在效益低下的传统种植,一家一户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多数农民依靠传统种植根本无法摆脱贫困。


  “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发展,让沉睡的资源变为发展的资本。”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万松介绍,为提高坝区农业产业的种植管护水平,七星关区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方针,组织农技干部服务坝区建设,每个坝区明确了2至3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块、亲自示范指导,让坝区技术服务有序进行。


  抱团发展 驶入致富“快车道”


  2017年,小吉场镇在恒大集团的帮扶下,在德胜村修建了1643栋蔬菜大棚,并引进毕节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


  “以前各种各的,现在有党支部带头,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在小吉场镇德胜村蔬菜基地里,村民兴高采烈地采收着大球盖菇。


  “现在,合作社和公司在前面带头我们只管跟着种,每年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收入有2万多元,比起以前好太多了。”王昭秀是村里的贫困户,丈夫去世后,大儿子又瘫痪在床,家里生活重担由她独自承担,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她来到大棚基地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小吉场镇,有150多位群众和王昭秀一样,通过在大棚基地务工增加收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小吉场镇副镇长翁继宗介绍,自2018年以来,小吉场镇引进多家公司参与农业基地建设,通过村党支部、农技人员和科技干部领办等方式,争取“百企帮千户”资金投入。目前,全镇成立村级合作社26个,镇级脱贫攻坚合作社1个,并开办蔬菜种植等农业技能培训班,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化“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


  此外,近年来,小吉场镇坚持把基层党建延伸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围绕“党建+产业”做文章,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帮带”的方式,在村级合作社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使“村级党组织主体、干部群众主力、社会企业参与推进”的合力更强。


  党建引领下,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既发挥了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又发挥了合作社组织农民、管理农民的优势,保障了农民土地流转、务工及在合作社分红等收入,同时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


  如今,党建引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正在七星关区迅速铺展开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凭借这一利益联结模式,甩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小康路。


  产销对接 黔货出山势头旺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


  “以前我们都是种来自己吃,没想到,现在还能卖到省外。”长春堡镇蔡官村村民罗光秀告诉记者,这批圣女果将在毕节寿光市潍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装箱,然后统一运往省外。


  “我们采取的是订单种植,公司下订单给产业基地,农产品成熟后公司全部收购。”毕节寿光市潍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学良介绍,今年3月,在七星关区委、区政府引导下,公司与长春堡镇、对坡镇、阿市乡等6个乡镇达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联合体模式。这种产、供、销一体化的蔬菜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解决了贫困户“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这里每天都有350件鸡蛋运往广州各大超市,由于品质好,价格实惠,供不应求。”在撒拉溪镇兴联牧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忙着将鸡蛋装箱。


  “以前卖鸡蛋到广州先要通过贵州的经销商,再到广州的经销商,最后才能进入当地超市,流通环节过多,导致了交易费用过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兴联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建说,现在通过政府对接,实现了农超直供,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还提高了农户收益。


  “黔山遍地皆好货,只待通渠运出山。”产销对接,打通了农产品出山的“经脉”,让七星关区农业发展如虎添翼。


  为推动农产品在对口帮扶城市展销,七星关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产销调度机制,在省外建立农产品直供直销通道,实施农校、农超、农医等对接。搭建起区域级冷链体系运营管理数据平台,实现货、车、库有机衔接,使销售渠道更畅通。


  如今,七星关区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正当其时,瓜香菜绿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