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国际博物馆日 |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看动物化石“解锁”三叠纪时期“海洋贵州”

d7f3df00da754ba05d1977ac2298f85.jpg


17158379075368.jpg


编者按:


红色印迹、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在黔贵大地,一处处鲜活的文化遗存把“文化千岛”贵州点缀得更加绚烂,一座座博物馆矗立其中,镌刻多彩贵州人文气质,向人们述说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习俗。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各地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直径不过四厘米左右的粗糙石块上,三叶虫化石的形状隐约可辨,安顺市第五小学学生汪正宇手捧着亲手修复的化石,视若珍宝。


11111.png


这块小石头承载着汪正宇首探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美好回忆,到这里研学是不少贵州小学生的共同经历。通过带走一块块来自亿年前的化石,也带走对贵州这一“古生物王国”“沉积岩王国”的直观认识。


能够开展这样具有探秘色彩,又极具科普教育意义的研学活动,凭借的是贵州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贵州古生物化石分布广泛、门类齐全、数量丰富、保存精美,尤以拥有全球最丰富多彩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为代表。三叠纪时期的贵州还是特提斯海的一角,孕育过无数的生灵,使贵州成为全球地学界研究三叠系的热点地区之一。


333333.png


“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反映了海生爬行动物及伴生的鱼及其他动物的演化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演化序列,反映了海生爬行动物从近岸向远洋的重大演化转折事件。三叠纪时期的贵阳生物群、青岩生物群、盘县动物群、兴义动物群、关岭动物群化石群组成的化石群与同属一个时期的以化石类资源为主的欧洲圣乔治世界自然遗产地相比,跨度时间更长、序列更完整,种属数量更大,保存更完好。整个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圣乔治山附近有发现,意大利、瑞士、德国也有,但是贵州从盘县动物群、兴义动物群、关岭动物群是形成了一条线。欧洲圣乔治山只是线上的一段或者是一个点。贵州序列十分完整,种属数量大,保存完好。”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刁理品介绍道。


55555.png


在此之前,从6.09亿年前动物生命在贵州瓮安萌发,地球动物历经漫长的演化,直到 2.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海洋生物仅仅有6%物种得以延续到了三叠纪时期。


然而,时间来到三叠纪,生命的演化却展现了令人惊叹不已的爆发力。过去学界公认,三叠纪生命复苏的起点是2.46亿年前的青岩生物群。直到2023年初,科研团队发现了贵阳生物群,将生命复苏的时间点提前到了大灭绝后仅一百万年。


22222.png


不仅如此,三叠纪的动物还演化出了更精细复杂的结构、更庞大的体型、更优越的生存方式。在贵州的海洋中出现了很多恐龙的亲属,如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楯齿龙类等海生爬行动物。


在观展过程中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里不仅有鱼龙化石,还有龙鱼化石。它们名字的两个字一前一后,但其实是不同物种。


刁理品告诉记者,鱼龙是“鱼形蜥蜴”,体形像鱼,有四只鳍脚,善于在水中游泳但又用肺呼吸,与现在的蜥蜴、蛇和鳄鱼一样属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2.5亿年~6500万年中生代的海洋里,三叠为鱼龙最为繁盛时期。龙鱼是鱼,头像龙身体完全是鱼的形态,是一支分布广泛适应能力较强的软骨硬鳞鱼类,游泳能力极强,是三叠纪海洋中高级的掠食者之一。用一句话总结它们的区别就是:鱼龙是爬行动物,龙鱼是鱼。



777777.png

邓氏贵州鱼龙(模式标本)。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供图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馆藏藏品中,邓氏贵州鱼龙的模式标本和精修典型代表性标本均在展厅中展示。模式化石标本是指研究命名化石新种时所指定的一件或几件特殊的实物化石标本,是认定新种最重要的依据,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邓氏贵州鱼龙流线型的苗条身躯、锋利的大牙、发达的前肢,不难想象出它生前凶猛的性情和矫健的身手。


“鱼龙家族庞大,作为最受欢迎的藏品之一,地博馆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展陈技术,呈现了巨型化石骨架3D打印模型。”刁理品站在模型前说道,“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博物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自2021年开馆以来,依托贵州鱼龙化石、海百合化石、中国始喙龟化石等热门藏品,已累计自主开发文创产品共计19个系列、200余款。”


 

 策划/黄蔚 陈曦 赵相康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