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童年是精神的原乡 | 王剑平:且忆儿时逐柳絮·27°黔地标读书会“六一”儿童节特别策划

!!!!!111.jpg

童年1.jpg


66.jpg


作家名片


王剑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贵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原《花溪》文学月刊编辑,编辑公开发行图书40余种。1992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有作品译介国外发表,获德国之声国际文学奖、延安文学奖、贵州省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贵州省文学奖等。著有《城市形状——王剑平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黔中护宝记》(《护宝记》),散文集《荒谬的眼睛》等。


>>>>>>>>>>


那阵,我们是野小子,从不在家门口玩。


工地上,游乐的地方多。从我家到河边,最近距离大约4里路,赶乡场得走10余里,去采砂场的路程和赶乡场差不多。到河边是为了玩水,赶乡场只为看人多、看稀奇古怪的农具。六七岁孩子的想法,成年人是很难理解的。


采砂场只是个荒山,浇筑大坝的砂石骨料皆由此开凿。开山取石,要放炮,采砂场当然得选在离家属区很远的地方。如此蛮荒之所,常有野猪、猴子横行,还有工人遇到过豹子。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去砂场玩啥?


采砂场住了位老人,瘦瘦的,邋里邋遢,穿着破破烂烂。老人用青冈棒盖一个小窝棚,自己做饭,窝棚边上种葱葱蒜蒜,石头上还胡乱摆着锅瓢碗筷。采砂场取石,炸平好几个山头,砂场推进一步,他的窝棚就向后挪一步。


33.jpg

和大姑妈一家的合影,最小那个是我。


放炮时,安全员会通知他躲起来。后来,安全员发现老人很懂安全,炮工点了炮,干脆直接跑他窝棚里躲炮。躲过炮,工人们也不白占便宜,炊事员打剩的饭菜,桶底的全归他。大人们说,这位老人是旧时的刽子手,在此隐居的。


刽子手是什么?大人说,就是旧社会的一种职业。故作轻描淡写,让我们没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我只想知道,下雨时,老人的窝棚漏不漏,堆在石头上的锅瓢碗筷怎么办?我们觉得,这样一个糟老头不是疯子还会是什么。


六七岁的孩子,跑十余里路去看一位老人,现在想来,我也不理解那会儿的自己。但40余年后,我写长篇小说《黔中护宝记》,需要一个刽子手角色,老人顺理成章,成了我小说里的人物。


下河、爬山、赶乡场,小屁孩们从不落单,人还会越玩越多。一旦落单,那可不好玩。对此,我记忆深刻。


44.jpg

和弟弟合影,我在左边。


有个假期,一早起来,上班的、出去玩的都走了。我们那栋小平房七户人家,全然无声。无奈,我搬张小板凳坐到家门口,无精打采。门前,是我父亲打理的小花园。父亲的花园是工地上最漂亮的花园。花开四季,长盛不衰。花园里,蜂蝶乱飞,我耳朵里全是嗡嗡之声。


临要上班的母亲,走出去,又倒回来。她用额头蹭我脑门,又蹭我脸,她说我发烧。然后给我洗脸,再把我手脚擦干净,找出干净衣服换上。母亲牵着我出门,走到房子拐角,又蹲下来背我。


给我洗脸,已经是破天荒了。就在母亲蹲下去那一刻,我心里升腾起百般依赖。我把两手搭到母亲肩上,双臂很沉。垂下两手,从两个胳肢窝伸进去,我紧紧抱着母亲。


这情景,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终身缠扰。


55.jpg

散文集《荒谬的眼睛》封面


我家屋后是条大山沟,顺着沟边小道爬上大山垭口,是父亲的连队。穿过一大块,被推土机推得乱糟糟的平坦坝子,有个小山坳,从那里下到坡脚,便是职工医院。


大土坝子属我父亲连队的地盘,建有孤零零的拖拉机修理车间。车间高度5米有余,比我们的住房高得多。有一年夏天,我顺着车间墙根的竹竿,爬到房顶上掏鸟窝。弟弟在地上等我。房顶上,我掏到两只鸟蛋,但我穿短裤汗衫,没地方放鸟蛋。我把两只鸟蛋含在嘴里,顺着竹竿往下滑。


突然发现,攀爬的竹竿没固定,是直接靠在墙上的。竹竿慢慢倾斜,往下掉,速度越来越快。我死死抱住竹竿,连杆带人摔下来,砸在地下的大铁墩子上。


我无恙安然,呆呆坐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弟弟吓傻了,好半天才开口问,“哥,鸟蛋呢,鸟蛋呢?”我从嘴里吐出鸟蛋,呵!两只鸟蛋完好无损。人好,鸟蛋也好,弟弟一下乐了。


22.jpg

参加省作协“精读堂”阅读交流


此经历,我有过文字记录,收在我的散文集里。


趴在母亲背上,想起从房顶摔下来,我把母亲抱得更紧,就像抱着那根竹竿。但是,抱着母亲,心里安稳踏实,没有坠落时的恐惧。脸贴在母亲背上,我听见鸽哨声由近而远,美妙至极。


回家,母亲接着上班。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听父亲养的几十只鸽子,在油毛毡盖成的屋顶上走来走去。闲不住,我把父亲的藏书翻了个底朝天,最后发现了《水浒传》。


11.jpg

福建参加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文学创作交流研讨会


《水浒传》我有小画书,但一套多册,永远也别想收齐。我被《水浒传》吸引,但苦于好多字不认识,只能连蒙带猜。至此,我的整个小学,都在“啃”《水浒传》。第一遍,先求个大概故事,第二第三遍,力求把细节读明白。生吞活剥中,从人名到时诨号,一百单八将,我背得滚瓜烂熟。写《黔中护宝记》,不假思索,我用了《水浒传》的人物结构法。


奇怪,儿时旧事,时近50年依然清晰,但家母已故。长叹,喟然。


>>>>>>>>>>


相关链接


童年是精神的原乡 | 张麟:书里童年梦里灯·27°黔地标读书会“六一”儿童节特别策划


童年是精神的原乡 | 田兴家:爬上竹子的马·27°黔地标读书会“六一”儿童节特别策划


童年是精神的原乡 | 杨村:我的展丰,我的童年·27°黔地标读书会“六一”儿童节特别策划


栏目策划/李

文/王剑平

图/王剑平提供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浩宇

视觉/实习生 李开祯祉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