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新黔边行㉘ 碧江区云场坪镇:让因病致贫家庭重燃希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吉兰巴雷综合症,这个病的名字我查了好久才写对。从医学范畴来说,这种对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破坏的疾病并不罕见,但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名字陌生得甚至让人难以记住,据了解,整个铜仁市只有2个患者。


时云武就是其中一个。


在2015年之前,时云武也不知吉兰巴雷为何物。


时云武是风光过的。年轻时,他家里是云场坪路腊村的养殖大户,搞的养殖场里150头羊长得结实壮硕,个个都能卖出好价钱,当地媒体把他当作励志典范登报宣传,同村的人跟他讨教养殖经验,他都毫无保留地向别人介绍。


母亲对这个能干的儿子样样满意,不过也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爱“催婚”,“你什么时候讨个媳妇回来?”是她常常拐弯抹角都会提起的话题,每到此时,时云武总会说:“我天天在山坡上看羊,哪来的时间哦。”


这种一个“催”一个“推”的局面,直到时云武买了辆三轮车去集市上卖水果后才开始改变。在集市上做生意,时云武扩大了交际圈子,市场上结交的朋友看他为人厚道又能挣钱,找到机会帮他撮合了一段婚姻。

和经人介绍的女人认识不到一个月,两人就“闪婚”了。2010年,时云武喜得一子,但这幸福只持续了短短100天,阴云就压在了他们家的上空——儿子生病了。


云场坪的新房 云场坪镇政府供图


检查结果很不好。医生告诉他,儿子的心脏没有长全,上面有两个小洞,只能通过手术修补,如果放任不管,这孩子怕是保不住。晴天霹雳!熬过难眠的夜晚,时云武拿出了家里全部积蓄。


手术不仅需要钱,还需要直系亲属的血。时云武二话不说让护士抽了800ml,这已经突破了普通人能承受的单次献血上限。医生叮嘱他一定要休息一下,可医生的话在他耳边像一阵微风吹过,脑子里全是要抓紧时间救儿子,已无暇顾及其他。时云武和他姨夫捧着血袋乘车赶往血液中心,下车后时云武想抽支烟提提神,烟还没抽完,他姨夫便看着眼前这个身体结实的侄儿软瘫下去,倒在地上。


儿子的手术是成功的,但几乎一夜之间,时云武家也从过去风头无两的养殖大户,变成了家徒四壁的贫困户。看着患了先天疾病的儿子,再看看眼前为了给孩子治病变得一贫如洗的生活,2013年,时云武的妻子提出离婚。本来感情基础也不深,时云武没有太多责怪,签字同意。


妻子走了,家里只剩下年迈的母亲和需要常常去医院复查的儿子,所有重担压在时云武身上,他感觉自己像被击垮了,爬都爬不起来。可为了孩子和母亲,他还是得硬抗。分别向家里的三位亲戚一人接了1000元钱,时云武凑钱买了一辆摩托车,决定进程去跑“摩的”。


村里的垃圾处理设备,让村民们住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


5元钱!这就是时云武雄心壮志开始跑“摩的”第一天的全部收入。看着手里轻飘飘的5元钱,连午饭都不敢吃的时云武差点哭了出来:曾经的养殖大户,如今跑“摩的”都跑不赢别人?“跑摩的太不稳定了,必须找个更稳妥的活儿。”他骑着摩托在城里转悠,周围的人们看他忠厚老实,给他指了条财路。


时云武每天清晨出门,时常凌晨三四点才到家的日子开始了。在汽配城里,他一趟又一趟,把各种汽车配件放到摩托车后,送往下一个地点,如此往返,一天能挣三四百元左右。不过即便如此,也不够家里的开支。那一年,他家被评定为贫困户,一些政策的倾斜多少缓解了生活的窘境。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此出现转机,反而在2015年让他跌入深渊。


那天,时云武正骑着摩托去送货,左腿突然一软,差点站不起来,酸麻的感觉一直在持续,他心想,大概是摩托车骑太久了,不如回家休息两天。可这酸麻的感觉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逐渐扩散开来,他心里有些忐忑,便去医院挂了个号。医生初步诊断是骨刺,打了一针他也说不清是什么的药,就让他回家了。


云场坪的活动广场


可这次回家一躺下,他就没能再起来。麻木的感觉从左腿爬到右腿,又爬上双手,爬到头部,双手像随时都戴着一双手套,双脚像随时都穿着一双袜子,最后,他甚至丧失了咀嚼能力,大小便也失禁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骨刺就让他瘫痪在床了?焦虑交杂着恐惧,他让侄儿通过网络联系到北京的一家医院,与专家进行沟通,得知自己患上了吉兰巴雷综合症,治疗后最好的结果就是,生活能够自理,但无法从事任何工作。


吉兰巴雷综合症在当地并不常见,无法申请大病医疗救助,而此时的时云武家哪里还拿得出钱来去北京治疗?隔三差五就会去一趟他家的云场坪镇政府的干部们,想到了网络筹款的方式。帮忙弄好网络筹款平台的相关资料后,镇政府的干部们也纷纷解囊相助,很快凑够了时云武去北京治疗的钱。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时云武的老母亲再也承受不住,也因心脏病住进医院。此时,时云武家彻底跌入谷底。


儿子每年要进医院复查,时云武和母亲也需要常年吃药,一家人挤在一个500元租来的破屋,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这日子似乎让人再也看不到希望。


扶贫干部做入户调查,看着一家老小挤在这个潮湿阴暗的破屋里,也忍不住落泪,极力劝说老人搬家。“我们现在一分钱都没有了,哪里买得起房子?”老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在镇里的廉租房修好之后,时云武家实现了换新居的愿望。


每平方米只需400元,80平方米也只要3.2万元,根据扶贫政策,时云武一家三口人,每人可获得1.2万元左右的搬迁补贴,住进新房他们一分钱没花,甚至还领到了几千元的补贴。


这样的政策让时云武一家感动得无以言表,住进干净整洁的新房,所有家具也通过政府补助全部配齐,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像样的日子。时云武也从不向命运屈服,在北京接受治疗返乡后,他每天强迫自己做恢复锻炼,最初需要坐轮椅出行,后来轮椅换成了拐杖。


时云武(右)和他的母亲


我见到时云武时,虽然走得有些吃力,但他已经能丢掉拐杖了。他从镇里开的健身房赶了回来,政府给他在那里安排了一个管理员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几百元收入。如今,加上二级残疾每月80元的补助,以及每半年的残疾人相关补助1600元,还有合作社分红,仅去年他就分到了5000元,时云武一家不用再为生活发愁。现在,时云武常常参加镇上组织的文化活动,过去积攒的好人缘让他的亲戚朋友对他不离不弃,人们看着这个在生死线上走过一遭的人如此乐观积极,也备受感染。


我来到时云武家时,他活波可爱的儿子从窗户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走进家里,他年迈的母亲看到熟悉的镇政府干部,笑容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可能已经不在了!现在我们家看病基本花不了什么钱,领导们还经常送米送油来,我嘴笨,不知道怎么说感谢的话……”这一家人的生活就像在坐过山车,在惊现伴随痛苦的跌宕起伏之下,还好有人始终守护着他们。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大龙条件得天独厚 腾飞还待多多支持》刊于1985年3月9日《贵州日报》1版



大龙条件得天独厚  腾飞还待多多支持


刘庆鹰


二月底,我来到我省东大门玉屏侗族自治县大龙镇采访。突出印象是,大龙镇上上下下生气勃勃,由过去的商业型集镇,开始转变为工商结合、城乡结合的边沿山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大龙要起飞,为开发我省经济多作贡献,还需从政策上给其开小灶,多方给予帮助和支持。


大龙镇地处舞阳河南岸,东邻湖南新晃县鱼市乡,南抵新晃县林冲乡,是湖南进入贵州的第一镇,素有湘黔门户之称。湘黔铁路、湘黔公路和铜玉公路、玉江公路在这里东西贯穿,舞阳河等三条河流在这里纵横交错,地下矿藏有铜矿、石英、重晶石等,加上无霜期 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可谓四通八达、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既适宜农业生产,又适宜工业发展的宝地。多年来大龙一直是铜仁地区和其它地、县物资的集散地,现驻有中央、省、地、县属企事业单位和派出机构七十二个。全镇有人口一万一千八百多人,其中农业人口七千五百五十一人,人均耕地才三分,有大量的剩余劳力。


近年来,大龙镇党政组织,积极地带领广大群众走农工商综合发展的道路,收到可喜成效。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三百二十八万七千多元,乡镇企业收入就达二百零一万一千多元各种专业户已发展到总农户的24.12%;去年全镇农业人口人均产值四百三十六元,经济正在明显好转。但是,大龙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还未得到应有的利用和开发,一方面居民、农民中大批的剩余劳力尚未找到出路,一方面农副产品供不应求。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多年来我们只按行政区划管理经济,很少根据大龙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扶持。于是,纵其再发展,从群众的整体来看,也难突破解决温饱后略有积余这个界限。这同大龙应该迈出的步子是有距离的。鉴于此,最近大龙镇党政组织已就开发大龙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工业,加快村镇建设,提高致富水平,适应开放需要等问题,作了一系列规划和设想。但具体实施时,他们又感到中梗阻较多,放不开手脚,棋难以下活。我认为,类似大龙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的集镇在我省边沿地区并不多。我们固然对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集镇要多扶持,可对大龙这一类集镇也不能少关心,因为从大局看,东大门的快速发展不但关系着一个镇的振兴,还将有利于加快我省对内搞活经济和外开放的步伐,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所以,除了大龙镇干部群众自身不断努力外,可否根据大龙的实际,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对大龙采取特殊措施,给予优惠政策,把大龙建成玉屏县、铜仁地区甚至贵州省的经济特区? 我认为这是一桩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㉔ 罗甸县桃园新村:人面桃花分外红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㉕ 玉屏县大湾村:云上村庄人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㉖ 玉屏县铁家溪村: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㉗ 碧江区滑石乡:“赔本”大米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