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铜仁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用心温暖群众的心|松桃自治县正大镇科技副镇长侯彦双


  作为一个来自河南长垣的异乡人,我已经在贵州铜仁松桃这片土地上度过了十五载的风雨岁月。2005年刚大学毕业的我,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来到了这里。

  在2016年1月,我又积极响应党中央“科技扶贫”的号召,被贵州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任科技副镇长、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这一干就是五年。之后又陆续兼任正大镇包家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正大镇脱贫攻坚督查督办组组长及正大镇农业产业发展组副组长、负责了正大镇农业坝区工作。


  乡亲们的认可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既然挑起脱贫攻坚的重任,就应该竭尽所能为百姓谋幸福,引导他们走向小康。

  包家村是正大镇第二大村,全村共9个村民组386户1923人。2018年,为了帮助包家村实现脱贫摘帽,打通贫困的“最后一公里”,包家村脱贫攻坚指挥部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即强抓党建引领,夯实战斗堡垒基础;走访理清思路,摸底定措促发展;强化基础设施,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初到包家村,我带领着脱贫攻坚队,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组建村委和得到群众们的认可,由于当时村里村委换届没有成功,脱贫攻坚工作很难开展,我与“村三员”(包家村村支书、村长、统计员)谈心谈话,有时一聊就是到深夜凌晨。通过了解村级班子成员的情况与看法,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从包家村党员队伍里选拔一名党员任科技副主任,后经镇党委政府组织考察组对优秀的党员考察合格后,直接任命了一名政治觉悟较高的党员作为该村的科技副主任主持村级工作,肩负起了组建村委的重任。为了保证包家村脱贫工作有序推进,村委组建成功后,村“两委”、驻村干部及帮扶干部经过了一个周的磨合,最终在思想与行动上拧成“一股绳”,形成以党建促扶贫的战斗堡垒,并先后开展了12次党课,全面激发了大家的干事创业热情。

  为了尽快理清包家村发展思路,争取早日脱贫。我与指挥部成员上下一心,合力攻坚,以不脱贫不放松的务实工作精神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入户走访工作,详细了解贫困群众家庭收入、致贫原因、思想动态等基本情况,为扶贫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摸清每家每户的底数,了解每家的具体情况,才能理清思路,因户施策,期间,为了倾听民意,把政策落实到每一位村民心中,我先后组织了开展了无数次村干部会、组长会、群众代表大会,集体大会,通过归纳整理,总结共性问题,将群众所面临的难题逐个攻破。


  每天的走访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历练。当时包家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现状深深地触动了我,同时也在我内心埋下一颗让村里改头换面的种子。在我多方“化缘”和努力下,先后累计协调了项目资金400余万元提升该村的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与村内人居环境,完成自来水村村通工程2项,硬化组组通道路近5公里,硬化房前屋后面积约20000平方米,解决困难户房屋补短板22户,解决村里垃圾桶50个,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片好评。没有窝就没有组织,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让他们遇事有地儿可找,我还竭力协调争取了2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600多平方米村委会办公楼,让脱贫攻坚工作不再是打游击。如今的包家村道路宽敞干净,房屋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产业兴旺发展,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除了是一名脱贫攻坚干部,还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授、高级农艺师、国家级茶叶技能大师、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一名大学教授,我在挂职期间,帮扶的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全部脱贫。龙再成户是我的对口帮扶对象,因学致贫是龙再成家最大的困难,独自在外务工的他要供养一个初中生两个大学生,负债累累。我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他待业在家的两个女儿联络见习单位以缓解家庭重担。困难的日子一天天好转,现在的龙再成,每天开着买来的二手小车走乡串寨,做零售补贴家用。


  为了让当地群众更好地就业增收创收,长期以来,我带着自己工作室的技术团队扎根松桃、扎根正大。近年来,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会当地村民如何采茶、炒茶、管理茶,前后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约500余人,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愿景。

  今年,是我挂职的第五个年头。我也将继续努力,砥砺前行,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各项工作,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努力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整理
编辑 肖慧
编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