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铜仁 > 正文

扶贫不惧关山远 苏铜携手奔小康——苏州与铜仁东西部扶贫协作纪实

 新闻提示


苏州,江南水乡,自古繁华;铜仁,远在深山,久困于贫。两地一东一西,东西相距千重山、万条水。然而,本无关联的两地却攀上亲戚结为了“兄弟”。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东部6个省(直辖市)的8个城市与贵州8个市(州)“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其中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后,苏州市对口帮扶铜仁市工作上升到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山海情谊,再次升华,更加坚定。


扶贫不惧关山远,苏铜携手奔小康。多年来,成功“牵手”的山海两兄弟,不断强化组织领导、资金支持、人才交流、产业协作、消费扶贫、劳务协作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扶贫协作,取得良好成效。

 

借智育才增强动力

 

碧江区坝黄镇高坝田村蓝莓种植基地,杨腊毛看着沐浴阳光茁壮成长的蓝莓,脸上乐开了花。他说:“今年蓝莓首次采摘,产量有两三千斤,收入十多万元。”


2018年10月,50岁的杨腊毛去了一趟昆山市张浦镇,不仅带回来村民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蓝莓,还学得一身蓝莓种植技术。


次年,昆山及张浦镇注入200多万元帮扶资金,在高坝田村打造420亩蓝莓种植园。杨腊毛领着合作社的185户村民种蓝莓,在大山里开辟出新的致富路子。




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更新发展理念,才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苏铜两地把人才交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打造智志双扶“永动机”。


两地携手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精心选择培育对象,着力培育懂技术、观念新、善经营的本土人才,增强发展动力和能力。


2019年,铜仁各区(县)就派出1100多名贫困村支书、村主任、致富能手在苏参加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其中有325人创业成功,惠及贫困人口2760人。


两地还不断创新人才智力帮扶和交流形式,以深入开展党政干部互派挂职锻炼为载体,推动思想观念和作风互学互鉴,培养了一批善创新、干实事、敢担当的干部队伍。




2017年以来,苏州市累计选派430名党政干部到铜仁挂职帮扶,1788名专业技术人才到铜仁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专项帮扶;铜仁市累计选派277名党政干部到苏州挂职,987名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到苏州结对医院、学校跟岗锻炼。


干部交流取经,铜仁借智育才。苏铜两地干部在你来我往中增强了本领,磨砺了初心,也为铜仁培育了大量急需人才,他们学成归来后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业中,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强劲动力。

 

 

产业造血强筋健骨

 

“要不是苏州市大力支持,这个大坝会一直荒着,我也会一直闲着!”沿河自治县官舟镇玛瑙村,村民黎树英指着白茫茫的黑木耳基地,话语激动。


黎树英家门前有一块上千亩规模的大坝,曾是村里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种植受益微薄,大坝也渐渐荒芜。




今年,沿河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在黎树英家门口的大坝上流转土地,高规格、高标准打造黑木耳示范基地和菌棒加工厂。


据介绍,玛瑙村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和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1.55亿元,其中就有1亿元资金来自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


目前项目一期的50多万棒黑木耳已开始采摘,已经年过花甲的黎树英每天忙碌在基地上。家门口就业,每天七八十元收入,让她对现代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苏州人民满怀感激之情。


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是关键。苏铜结对以来,苏州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不断将优势资源与产业项目引入铜仁,在黔东山水间打造一个个富民项目,让一座座青山真正变为金山。




苏铜产业扶贫协作不断深化,江苏省每年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加。仅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和苏州市到位财政帮扶资金6.3亿元,财政性帮扶资金计划安排实施项目330个,将惠及贫困人口31.2万人。


苏州、铜仁还深化共建园区建设,着力引导苏州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共建园区集聚,目前两地结对市(区、县)合作共建10个工业园区、9个现代农业园区。


今年,苏铜两地将继续深化共建园区建设,加强结对地区招商合作,结合铜仁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引进苏州向外转移产业,促进苏州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共建园区集聚,不断提升共建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增强铜仁自我“造血”功能。

 

梵净山珍借船出海

 

“经过去年吴江区援黔技术人员的指导,我们的食用菌生产种植技术更成熟了。”然而生产技术提升,印江自治县板溪镇凯塘村印龙菌业的负责人却增添了新烦恼,因为产量持续升高,销路又成难题。


针对这一情况,吴江区又结合实际按照“以产定销、以销促产、产销对接”的思路,协助印龙菌业打开了苏州市场,去年就增加销售额350余万元。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目前在苏州市场销售额已达70万元左右,等到销售旺季,销量将持续攀升。




苏州市场大,铜仁资源多。近年来,苏铜两地不断强化消费扶贫,打通增收脱贫“快速路”,利用苏州的市场优势,将铜仁的优质农产品推向苏州人民的餐桌。


两地坚持政府社会并举,线上线下并行,供应需求并联,硬件软件并进,深化消费扶贫行动。开展好扶贫产品申报认定工作,加大铜仁农特产品在苏展销推广力度,着力提升铜仁“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等公共品牌在苏州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


同时充分发挥苏州市农发集团、铜仁市扶投公司等国企以及苏州食行生鲜、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等民企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完善从产地到消费终端的产销渠道,提升消费扶贫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


铜仁借力消费扶贫,赴苏州举办30余次农特产品推介活动,还在苏设立铜仁“梵净山珍”(苏州)展示中心、铜仁“梵净山茶”苏州推广中心、铜仁优质农产品(苏州)推广中心等线上线下农产品展销中心(旗舰店、专柜)37个。


据介绍,2017年以来,苏铜两市分别从生产、销售、物流、消费等层面制定消费扶贫优惠政策,帮助铜仁建成主要销往苏州的绿色农产品直供基地32220亩,实现“铜货入苏”销售额15.1亿元,惠及贫困人口6万余人。

 

劳务协作增收脱贫

 

“住的是单人宿舍,电视空调一应俱全,一个月工资加上就业稳岗补贴收入能达到六七千元。”聊起赴张家港务工,沿河黑水镇麻竹溪村民李荣强有说不完的话。




50多岁的李荣强,过去四处奔走打零工。春节后受疫情影响闲在家中,断了收入来源。2月底,苏州企业到沿河招工,他乘坐沿河赴张家港劳务协作“保送”专列,顺利进入张家港市金鹿集团工作。


近年来,苏州铜仁两地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劳务输出扶持政策,持续深化“劳务协作站+劳务公司”“劳务协作直通车”等劳务协作新机制,深挖就业扶贫“金矿石”。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苏铜两地多措并举,着力解决铜仁务工人员赴苏返岗难、就业求职难和苏州企业用工缺口大等问题。


铜仁市级安排扶贫协作专项资金,对到江苏省稳定就业人员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等,苏州市也对到苏稳定就业的铜仁籍贫困劳动力参照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享受用人单位缴费部分全额补贴。




苏铜各县级市(区、县)还出台相应配套激励政策,形成叠加效应。铜仁市通发放赴苏务工政策、岗位小折页,运用线上招聘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加强政策和就业岗位推介工作。苏州市人社局建立“苏州抗击疫情人力资源调剂平台”向铜仁发布用工需求5万余人。今年1至7月,在苏就业铜仁籍贫困劳动力2815人,就近就地就业贫困劳动力10740人。


此外,两地还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合作共建园区等地兴建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互联网+”式等不同类型扶贫车间,同时通过实施帮扶项目、开展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力求年内在铜就近就地就业贫困人口超1.2万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聪

编辑 江佳佳

编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