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铜仁 > 正文

德江故事:三哥创业记

近年来,通过驻村干部们的帮助和自身努力,铜仁市德江县泉口镇大元村残疾人田仁坚,从喂牛到养蜂、办酒厂,产业越做越大,他用亲身经历鼓励群众只要思想不滑坡,勤劳肯干,人生就会绽放绚烂花朵。


  “多吃点哈,吃饱了快点长,你们长壮实了,我才有钱赚嘞!”5月19日,蔚蓝天空下,德江县泉口镇大元村村委会不远处的牛棚里,三哥一瘸一拐地推着运料车正在喂牛,尽管每走一步都很吃力,但他的脸上写满幸福。


  三哥让人印象深刻。黝黑的皮肤,身高不到1米6,时常带着傻傻憨厚的微笑。


  听村里人说,三哥名叫田仁坚,家里排行老三,所以同辈的村里人和驻村干部们都亲称他“三哥”,名字由此而来。今年51岁,依然未婚,大家都说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但他的故事里饱含艰辛,讲起来很是悲情。


  4岁那年,母亲不幸离世,让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带着兄弟4人相依为命的重任落在父亲肩上。三哥很懂事也很听话,为减轻负担,9岁那年便跟随父亲和兄长们上山犁地,尽管很努力,但吃顿饱饭仍然是很奢侈的愿望。


  上世纪80年代,为谋生计,村里人纷纷赴往邻近的务川县开山采矿,12岁那年,他也跟随大哥去了矿山。


  凭借勤劳吃苦和多年努力,三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包工头,手下掌管80多个工人。原本以为可以通过采矿扭转贫困局面,可命运的不幸悄然降临,一次矿难事故致使他左腿骨折落下终生残疾,眼睛也受了伤。


  后来,矿山政策性关停,三哥和曾经一起采矿的兄弟们被迫外出另寻出路。先后辗转过省内外多个地方,开餐馆、包工地,做过很多生意,但终无起色还欠下债务。


  “简直无法,不甘坐在家里等靠国家救济,但又不知道该从哪里爬起,那个期间感觉整个人都迷失了方向。”三哥回忆道。



  幸运的是,好时代带来了好机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德江县从各单位选派得力干将下到基层,振兴乡村,大元村也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战役中迎来蝶变。


  水电路讯、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各样条件发生历史性地变化,惠农政策也纷纷倾斜乡村。


  虽是残疾人,但他不甘心就此屈服于命运,决定重振旗鼓,发光发热。2015年,借助养牛基金贷款,他回家办起合作社。


  这几年,通过驻村干部们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他从喂牛到养蜂、办酒厂,产业越做越大,用亲身经历鼓励群众只要思想不滑坡,勤劳肯干,人生就会绽放绚烂花朵。


  如今,各样产业算起来每年毛收入可达80万元,不仅自己挣了钱还带动村里的在家群众务工增加了收入。


  除了喂牛和养蜂,田仁坚没有停下放眼山外的眼光。今年3月份,他又跑到六盘水和修文等地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还把专家带到了大元村考察野生猕猴桃。


  他说:“我们这个地方盛产优质野生猕猴桃,下一步我想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群众,让他们上山去精细化管护出来,用攻坚队和我们现有销售渠道卖出去,这样就能让我们这深山里的宝贝带着大家致富了。”



  治贫必先治愚,扶贫必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该村第一书记冉勇华告诉记者,三哥的案例也对村里的其他产业主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带动了村里7个残疾人和更多群众就业增收。这个时代,只要有志气、有信心,想干活、肯干活,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很容易实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要更加注重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村攻坚队一直坚持扶持想干事、干实事的人,让他们发挥积极效应,破除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冉勇华说。


  临近黄昏,夕阳渐渐滑下山头,余晖之下的大元村格外动人。牛声哞哞,蜜蜂嗡嗡……三哥的故事也还在这个偏远的边陲村庄继续书写,而且越写越精彩。他说:“我要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感化更多人,把产业发展好,带着更多群众摆脱贫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田勇

编辑 江佳佳

编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