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山水食事|苗寨穿越百年的炊烟里,是不变的味道和风情

写在前面:


  山水之间,一碗人间烟火连接着自然与人文,千百年沿袭里是风情与群山的衔接,是世人对流水的尊重。


  “黄小西正吃晚饭”让贵州黄果树、小七孔、西江苗寨、镇远古城、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等风景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旅游不能离开美食,因为食物无法离开脚下的土地,山水、岁月与记忆共同酿成独特的“一地一味”。


  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说道,“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酸东辣西酸’,都要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山水间的食事不止山风水舞,还有银饰的闪耀、绣布的细腻、织染的创造力、节日的热闹、村落的炊烟……盛一口黔味嗞嗞作响。


  一锅酸汤鱼、一盘小炒肉、一盘炒时蔬,这是在黔东南州雷山县白碧村里,走进游客驿站就能吃上一顿正宗的苗族家常菜。


1.png


2.jpg

白碧村村民李丽做的苗家家常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睿 摄


  酸汤,是苗族传统的发酵型调味品。


  黔东南州境内各族人民都喜用酸汤烹制各种美食,苗族酸汤制作更是作为评价当地苗族妇女的勤劳和手艺标准,因而,家庭世代自觉传承,当地苗族妇女人人精通酸汤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至今。


  白碧村村民李丽从母亲那里学到了酸汤制作技艺和厨艺,以此征服了不少来往游客的味蕾,“游客来我们这里吃饭就是想吃最地道的苗家菜,‘五一’的时候赚了几千元。”李丽笑着说“自己厨艺还不错,家里这个‘旅游接待点’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3.png

李丽(左)正在给游客倒米酒。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睿 摄


  李丽所在的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白碧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早在旁边的西江千户苗寨成为旅游景点之前,白碧村就开始了接待游客,三十年前,来自香港的慈善团体带着捐赠的桌椅走进了白碧村,从那以后白碧村就被更多人知晓。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公路,他们都是背着走上来的。”白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富九说,“从那时候到现在的游客都是来体验地道的苗家生活或徒步,村里从第一个旅游接待点成立到现在也有三十年了。”


4.jpg

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白碧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贵州拥有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第一。贵州省以此为载体,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资金6.8亿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健康养生、农业观光等项目,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以“生态牌”“资源牌”“文化牌”“旅游牌”培育特色经济,贵州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建设,逐渐走出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子。


5.jpg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钟传坤 摄


  多年间,白碧村的旅游接待点从一个变成三十个,成立了白碧村红光农业生态专业合作社,全村人都入股分红,“村里的接待点就是农户家里,如果接100人的团,那么我们就根据每家的接待能力把100个游客分到不同农户家。”李富九说,没有把村里变得商业化就是想保留白碧村最原生态的模样,游客在村里体验到的就是最苗家的东西。


  现在村里的游客来源有附近民宿的游客、线上游客、旅行社牵线团队,“去年我们家接待游客赚了五六万元。”李丽用跟着母亲学的苗家菜,在家里赚到了钱。


6.jpg

白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富九正在接受采访。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我是附近民宿老板带我们来的,最喜欢的就是老板娘做的酸汤。”来自广州的凌女士和朋友在黔东南度假,与民宿老板说想体验最正宗的苗家餐,“从进门开始就非常惊喜,我们以为是村里的餐馆,没想到就是当地人家里,阿姨做的菜也很好吃!”


  这穿越了数百年的炊烟,在白碧村飘进了更多人的心里,一碗酸汤,是苗家人的热情,也是苗家人不变的传承。


  一桌菜上齐,李丽拿出自家酿的米酒,唱着苗歌为远方来的游客倒满酒,邀请他们夏天再来,“到时候就可以来捉稻田鱼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周梓颜 周睿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