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战贫路上,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 铜仁市德江县桶井乡沿江村攻坚队队长安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三年时间,我所驻的贵州省铜仁市桶井乡沿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每走上一条条洁净的公路,看到村民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听到群众那一句句暖心的问候,心里很喜悦。


安亚(前排左)组织村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


  我是德江县桶井乡综治中心专职副主任安亚,2017年7月,有幸被组织选派到桶井乡沿江村任攻坚队长,成为一名脱贫攻坚战士。


  到村的第一天,陈旧的村委会大院里,几个小孩正在玩跳皮筋的游戏,一边跳一边唱着童谣“沿江不沿江,出门看山冈。山有十八岭,岭岭草木荒……”


  多年前,沿江村群众每天守着家门口耸入云端的和尚岩,满山荒芜,眼睛里含着期待。


  当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549人,贫困发生率70.02%,是全市深度贫困村,市里还派了一名副市长亲自联系。我深知肩上责任重大,群众会上我把“要解决村民出行难,要改变村容村貌,要发展产业,要让村民吃得饱,穿得暖,住房有保障……”想法说出来时,乡亲们那一双双满是怀疑的眼神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战贫,得先建好阵地


  驻村以来,我按照选派工作要求,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基层组织建设,让基层组织阵地发挥堡垒作用,全村8个党员正常参加支部活动。


  按照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利用申请到的资金,新修了村委办公大楼,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启动‘领头雁’工程,探索‘村社合一’机制,让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能手与村两委联合帮扶贫困户,解决贫困户就近就业和提供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


  党员们看到村里好像有了“动作”,激情就起来了。村“两委”与脱贫攻坚队一起,对全村实行分片包干“党员责任岗”,干部们经常到群众家走访,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桶井乡沿江村脱贫攻坚队长安亚(右二)了解民情


  “村里的队长安亚起初来的时候,我家的‘大黄’对他可不客气,现在啊,他帮我们解决了房屋的跑风漏雨,我们再也不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提心吊胆,他将我们当成亲人,我们把他当成客人,‘大黄’对他总是摇头摆尾,很是亲热呢。”沿江四组村民杨胜明常常会指着他院里的大黄狗开我的玩笑,我也很高兴,看得出他对我们很认可,内心是幸福的。


  战贫,得聚好民心


  起初,村民常常和我讲:“同志,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前些年,村里男青年很难娶到媳妇,外村姑娘看到我们村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都不愿意嫁到这里来。村里全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进不来、也出不去……”这个时候,我知道,要想群众脱贫致富,得解决群众吃穿住行的紧要问题,才聚得了民心。


  于是,我带领攻坚队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牛鼻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610万元,完成5条、总里程11.8公里水泥道路硬化。


  现在,全村各村民组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家家户户修建了连户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又投资60万元,安装了自来水输水管道12000米,家家喝上了乡里实施的“长丰水库引水工程”的自来水。


安亚(右)为民分忧不缺席


  路通了,灯也亮了,全村主要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我们以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集中行动为抓手,启动实施清垃圾、清杂物,拆危房、拆违建,改风貌、改环境,搬德江、搬大龙的“清拆改搬”工程,房屋居住得到了保障,村居环境显著改善。


  战贫,更需发展产业


  如何让贫瘠的土地产生经济效益,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这个课题从我进入沿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萦绕在心头。


  我知道,玉米,荞麦,红苕,这些传统的经济作物收效甚微,要让群众脱贫致富有长效保障,必须找准一个适宜于沿江土质、气候的产业。


  然而,对于人多地少、土地石漠化严重的沿江村来说,产业转型,无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长期以来,沿江人磨骨头养肠子,夜半醒来肚儿空。想过发展产业,却怕干旱怕土地贫瘠怕技术缺失不敢尝试。


  站着看不如带着干。我与脱贫攻坚队商量,开群众会征求大家意见,组建专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发展机制,按照“5311”利益联结模式,由支部书记带头,实施“领头雁”工程,流转土地1239亩,种植花椒835亩,红心柚235亩,蜂糖李169亩。


  产业覆盖全村农户205户758人,其中贫困户120户542人,并带动在家劳动力就近务工,每年发放流转资金12.39万元,加上务工收入,村民人均年增收达2400元。


  以前务工东奔西跑,现在有了产业,家门口就挣到了钱,既照顾了孩子,又赡养了老人,多好啊。几年来的扶贫成果,让我和所有群众一样,很有获得感。


  战贫:还得舍小家为大家


  “各位亲朋好友: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原定于正月初三、初四举办的婚礼将延期举行……”这是我今年1月24日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条微信,当时许多网友点赞评论。


  那一天,正准备吃年夜饭的我,收到了乡党委到村开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干部带头取消婚礼,其实,那一次是我第三次推迟结婚。


  前两次推迟结婚是因为脱贫攻坚工作。去年女朋友大学毕业,双方便商量国庆节结婚。当时恰逢桶井乡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沿江村又是重攻之地,作为攻坚队长,第一次推迟婚期。


  攻坚数月,村庄巨变,进入脱贫成效巩固期。在家人的催促下,本来决定2020年元旦结婚,恰好又逢扶贫工作迎接国检,各项工作不容松懈,婚期再次取消。


  花好月圆,喜结良缘。今年五月,德江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村里的大爷大娘都劝我把婚结了。你猜,他们咋说:“亚,我们村已经脱贫了,你老大不小了,该结了。”那语气,那般温馨,那般怜爱,就像我的父母,令我感动,让我久久难忘。


通讯员 杨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整理

见习编辑 李贝多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杨仪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