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驻村实干 帮扶路宽丨石阡县国荣乡登坪村第一书记罗孝明


  2019年9月9日,51岁的我按照组织安排,在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永祥和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崔嵬的陪同下远离家乡,来到离省城二百多公里石阡县国荣乡登坪村进行同步小康帮扶工作,成为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从单位同事周麟笔手中接过“扶贫接力棒”的瞬间,我的肩上便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驻村第一件事就是把登坪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龙头,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党员代表议事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评议干部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班子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配合默契,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每月8日为党员活动日,每到这一天,我都会组织村党员开展义务劳动、扶贫济困活动和学习交流等,气氛十分活跃。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登坪村开展帮扶工作也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扶贫路上,我深深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更多的是要去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如果没有亲眼看到过他们勤劳的身影,不了解他们生活的坎坷,你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贫困户,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精神力量。


  “家里就这几亩地,劳动力也少,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在走访贫困户周刚家时,周刚的这句话引起了我深入思考。登坪村人口多、土地少,单纯依靠土地不行,并且每户有每户的情况,依靠“一概而全”手段也不行,不为每一户贫困户“量身订制”一个脱贫方案,脱贫致富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与村“两委”、帮扶人一起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为每一户贫困户制订了产业发展计划,建立了“小而精”的产业发展项目,形成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如今40户贫困户中“家家有项目,户户又不同”,有的购买了农用机动三轮车,从事水果蔬菜贩卖生意;有的购买了水电安装工具,从事水电安装工作;有的就近务工,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最终实现稳定脱贫。不仅如此,现在登坪村3400米的硬化串寨路与2800米的串户路交互交错,32盏笔直挺立的太阳能路灯为全村600余人带来光明。

  接下来,我相信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再多,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让百姓生活更幸福是我的工作职责,更是我发自内心的期望,我也会在驻村扶贫的大路上继续埋头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

见习编辑 吴一凡

编辑 刘娟

编审 杨仪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