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七年三个村居 我扶贫的那些年 | 六盘水市红十字会驻村干部杨勇


  从2013年到现在,七年的时间我奔走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和水城的三个村居,与当地群众一道战贫困、谋发展。七年的时间,驻村工作从一开始的无从适应,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我经历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



  在六枝特区落别乡长寨村,我与当地布依族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为长寨村申请25万余元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为了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我积极配合村支两委争取土地流转费50余万元,用于发展产业。


  2015年3月,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水城县老鹰山镇观音山村驻村(2015年8月改为尖山街道观音山居委),其间为水城县观音山村争取到“六个核桃”读书项目、“博爱家园”项目各一个,参与调解红桥东路项目矛盾纠纷调解多起,参与天然气管网项目矛盾纠纷调解多起,2017年底观音山居委成功出列。

  两年后,我又到尖山街道深度贫困村——仁活洞居委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多年的驻村历练,让我的驻村工作有章可循。初到仁活洞,我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吃饭时间外,都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村(居)民小组,通过倾听群众声音、与群众交谈、收集群众问题等,不断加快加深我对仁活洞的了解。经过几个月的走访,在与居委两委成员交流后,结合仁活洞实际,在我的脑海中初步形成了一个发展思路——修路、兴产、稳就业。



  为了解决群众多年来出行难的问题,我和两委干部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到了从尾矿坝至陡箐阿左4.5公里的通组路,又配合完成了从仁活洞至红桥东路9.9公里旅游公路。

  路通了,产业不能落下。

  为了充分发挥产业经济效益,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新产业布局安排再到产业维护管护上,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长期深入老百姓家中、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产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2020年刺梨产业成效明显,收成近55吨,产值30余万元,不仅有效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还调动了更多群众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仁活洞居委群山环绕,植被茂密,环境优美,地下水资源丰富。在众多水眼中有一股泉水最为特别。泉水清澈甘甜且含锶量很高,依托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我与仁活洞居委干部积极同尖山居委对接合作,在原仁活洞小学旁边选择一处空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由尖山居委出资修建了锶源豆制品加工厂,有效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转变成经济效益;同时,秉持“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发展不能只靠一条路子”的思想,在看到近几年的生猪市场向好趋势,我与村干部商量后,积极向上级争取到了占地72亩“温氏养猪”项目,涉及到的35户群众(13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2019年实现分红共56000元。

  考虑到仁活洞老旧危房多,群众居住不安全,我积极与原国营企业杉树林社区事务管理局对接,拆除了遗留下的大量年久失修的老旧危房,同时又为辖区留守职工争取到48套公租房建设项目,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

  在扶贫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更要“志智”双扶。几年来,本着“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积极组织辖区群众参加农业知识培训、养殖业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等近20场次,覆盖群众数以千人。从源头上消除“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开阔群众视野,增强发展信心,激活内生动力。

  2018年,仁活洞居委从贫困村中出列,2020年6月,108户贫困户467人全部顺利摆脱贫困,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幸福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杨勇

见习编辑 李贝多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杨仪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