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琅琅书声起 翻越苗王坡 ——看印江一所普通乡镇初中的突围路

缠溪中学为留守儿童过集体生日。


  10月26日一早,记者途径缠溪镇时,被中学校园里传出的歌声吸引。听,歌中唱道:“晨钟敲醒沉睡黎明,美丽校园笑语欢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立德树人重在行;知恩感恩讲礼仪,牢记师长教导情……”


  循着歌声,走进校园,只见全校400多名师生整齐列队站立在操场,正在举行升旗仪式。该校校长石福江告诉记者:“这首歌名叫《感恩歌》,是我们学校的校歌。”



  

  缠溪中学创办于1958年,坐落在苗王坡下的缠溪集镇。石福江介绍,感恩教育是该校的办学特色,已将之融入学校德育工作、课堂教学、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实践等各个方面。


  苗王坡,铜仁东部与西部的一道天然屏障。而苗王坡下的缠溪镇,是由西入东的必经之地,有“印江南大门”之称。杭瑞高速未通之前的千百年里,铜仁西部的印江、沿河、德江、思南等县群众想要走出大山,都需经过缠溪镇翻越苗王坡。



  东部是铜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翻越苗王坡就意味着跨出了大山。然而虽仅一山之隔,想要翻越苗王坡却十分不易。“若不好好读书,就一辈子也别想翻过苗王坡!”这是当地人教育孩子常说的话。


  缠溪镇得山水之润泽,占交通之优势,素有“贵州最美茶乡”“贵州十大茶旅目的地”等美誉,但多年来,缠溪镇的教育却始终默默无闻。



  穿镇而过的街道,将缠溪中学的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一分为二。该校曾是印江全县教学硬件设施最落后的乡镇初级中学。而且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差。中考成绩超过600分的学生,前所未有。


  “要是在三年前,来缠溪中学可看不到今天这样的场面。”石福江手指操场上整齐的队伍说,“那时候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而且是水泥地,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学生做早操都要分年级。”



  教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差,关键是家长评价差,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镇外上学。苗王坡下,读书声变得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教育是山区孩子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重要途径,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就这样困在大山里,一定要让他们翻过苗王坡。”2017年,石福江调到缠溪中学担任校长,而缠溪中学的变化也在这一年开始。



  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缠溪中学对教学区整体布局进行优化,先后争取160万元修建塑胶运动场,70多万元对教学楼及学生宿舍进行改造,3万多元改造学生浴室,让留守儿童和住校生洗上了热水澡,增设多功能室、图书室、阅览室等。


  硬件设施迅速改善的同时,该校不断加强党支部对学校全面工作的领导,加强全体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制定考核方案,严格实行坐班制,并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及培训等方式,提升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及业务水平,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心。



  特别是在对学生管理上,过去由于硬件设施落后,学生及社会闲杂人员可以随意进出校园,对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且时有安全事故发生。


  对此,该校严格落实教师巡查制度,由校领导牵头带教师轮流值守,早上督促学生到校学习,中午及晚上督促学生回宿舍休息,并对社会闲散人员随意进出学习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净化校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同时,缠溪中学还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将感恩教育作为创建校园文化的主题,定下“感恩、立志、达才、成德”的八字校训,还请学校的退休教师作词创作校歌《感恩歌》,激励学生感恩向上,奋发图强。


  不忘初心,感恩奋进,缠溪中学全体教职工齐心合力,让苗王坡下的读书时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动听:


  作为一所乡镇初级中学,2019年缠溪中学毕业班教学成绩在印江全县初级中学中居第四名,并荣获铜仁市教学质量“三等奖”,还被铜仁市精神文明委员会表彰为“文明校园”,被县教育局表彰为德育、安全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



  今年,缠溪中学教学成绩同样令人瞩目:2020年贵州省青少年锦标赛摔跤赛上,该校参赛的两名选手分别荣获41KG第五名、第六名的好成绩,而参加中考的100多名学生大部分被思南中学、印江民族中学、印江一中等学校录取,其中最高分了超过600分。



  把山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近年来,缠溪镇坚持把教育扶贫摆在脱贫攻坚突出位置来抓,认真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全力支持境内中小学及山村幼儿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琅琅书声起,翻越苗王坡。扎实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努力贯穿立德树人根本,缠溪镇越来越多的山村学子正翻越苗王坡,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彻底斩断穷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编辑 江佳佳

编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