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融媒 > 正文

贵州七星关减贫21万余人 数据背后是山乡巨变

  近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迎来脱贫攻坚大普查。

  作为全省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区,七星关区各级干部在战贫路上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攻下一个个“坚壁垒”,领着贫困群众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七星关区八寨镇茅栗坪社区新貌(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巨变,扭转了山区儿女的千年宿命。

  当4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斩断“穷根”;当漫漫群山泛起山地高效产业的层层碧波;当条条大路冲破大山与世界的隔绝......贫困山区从苦甲一方走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6年来,七星关区累计减贫21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4%,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贵州脱贫事业的精彩篇章。



  绿水青山变身致富“靠山”

  山色满目翠绿,鸡鸣声连绵不断,夏日的何官屯镇大坝村跑山鸡养殖基地释放出盎然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乌蒙山区这个不起眼的村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感受最深的,要数脱贫户赵祖平。


七星关区何官屯镇大坝村跑山鸡养殖基地(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我家两个人都在这里上班,一个月算下来能收入六七千。”算起这笔家门口的收入账,赵祖平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我还入股了5000元,每年能得到15%的分红。”

  在大坝村,和赵祖平一样在养殖基地就近务工的贫困户有13人。

  “我们的鸡主要销往毕节、贵阳和云南,市场价格很好。现在已经出栏2批了,预计年出栏量在5万只左右。”基地负责人樊晓骄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说,下一步打算扩大养殖规模。



何官屯镇大坝村圣女果种植基地迎来丰收(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绿水青山变身群众脱贫致富的“靠山”,归根结底是大坝村穷则思变,发挥生态优势做足“山文章”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七星关区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实施生态畜牧业“211工程”、跑山鸡养殖项目、粮油和生猪生产项目。同时,做好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组织方式带动贫困户13795户48013人脱贫。



  “带刺的金果”带出产业群

  盛夏时节,八寨镇茅栗坪社区的600亩刺梨基地林木苍翠、空气清新。

  “这片刺梨是我们村的第一个产业,已经挂果3年了,别看刺梨个头不大,它发挥的作用可不小。”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友亮说起村里的带刺产业,脸上流露出幸福感和成就感。


七星关区八寨镇茅栗坪社区刺梨基地(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15年,茅栗坪社区引进农业企业投资种植刺梨。2018年,基地产出80吨刺梨。陈友亮说,今年预计能产出450吨,市场均价1.8元。

  扎手的刺梨成了茅栗坪社区“带刺的金果”。600亩土地仅一年的流转费就是24万元,17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刺梨基地的成功,打开了茅栗坪社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今,社区已形成包含30亩草莓、1200亩白茶、年出栏1万羽跑山鸡的“产业群”,带动近200名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



群众在刺梨基地务工(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茅栗坪社区欣欣向荣的产业,只是七星关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区集中力量深化产业革命,打造了7条经济作物产业示范带,累计发展刺梨28.9万亩、茶叶15.085万亩、蔬菜47.9万亩、中药材1.7万亩、食用菌3125亩,带动了广大农村群众增收致富。



  “擦枪岩”走“火”了  “后进村”变“幸福村”

  “以前,上一次街来回要6个小时,现在只要1个小时。”

  “以前,看病抓药要跑去别的村,现在村里就有两个卫生室。”

  “以前,村民们不知道什么是学前教育,现在村里建起了幼儿园。”

  ......

  走进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听到的是干部群众喜笑颜开说变化,看到的是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事业焕然一新的面貌。


海子街镇擦枪岩村一角(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擦枪岩村是海子街镇最边远的村子,曾被贴上贫穷落后的标签,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擦枪走火”,后发追赶,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让“后进村”变成了“幸福村”。

  “村里修了通村路、通组路,现在还跑起了农村客运,有不少家庭开上了私家车,要进城说去就去。”交通之变,让58岁的村民周训中感到农村与城市不再遥远。



宽阔的通村路(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现在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全靠党的好政策。”保障之变,让脱贫户刘天敏心里涌起阵阵暖流,“家里3个孩子读书,每年享受1万余元教育资助,我还在村里当劳动协管员,每个月领1680元的工资。”

  “曾经病人去抓药要走几公里山路找医生,医生来看病要翻山越岭到村里。现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医生,更能看得好病。”医疗之变,让乡村医生吕智谋服务人民的决心更加坚定。


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幼儿园(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政策保障落地落实,七星关区山乡群众正大踏步摆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近年来,七星关区共建成村卫生室462个,配备村医981人,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2020年春季学期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413人2522.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45个,集中安置4.9万人,引导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业8.93万人。


通讯员 牟慧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汪瑞梁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凯